【摘 要】
:
在异相催化领域,二维材料得益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迁移率以及易于发生界面传输等特性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二维材料主要被当作载体材料来负载活性位点,例如,负载在二维材料(二维石墨烯、碳氮材料以及石墨炔等)上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得益于具有较高的原子利用率、良好的催化活性以及作为研究反应机理的理想模型而被当作是理想的异相催化剂。此外,通过对二维材料进行化学修饰来使其具备独特的性能,这一策略能提升二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异相催化领域,二维材料得益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迁移率以及易于发生界面传输等特性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二维材料主要被当作载体材料来负载活性位点,例如,负载在二维材料(二维石墨烯、碳氮材料以及石墨炔等)上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得益于具有较高的原子利用率、良好的催化活性以及作为研究反应机理的理想模型而被当作是理想的异相催化剂。此外,通过对二维材料进行化学修饰来使其具备独特的性能,这一策略能提升二维材料自身的催化性能。在本论文中,第一个关注点是SACs上的活性中心之间的协同效应将如何影响SACs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大多数关于SACs的研究都假设每个活性位点单独地发挥作用,当活性位点的密度足够高时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两个相邻的活性位点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但是,SACs中两个相邻活性中心的协同效应会如何影响反应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索。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对掺氮石墨烯负载的SACs上发生的电催化氮气还原反应(NRR)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以此深入了解相邻活性位点对这个重要反应的协同效应。计算发现,活性中心之间的协同效应会引起二氮化物以新的方式吸附以及不同的缔合机理。在此基础上,NRR过程中各反应中间体之间的固有的线性关系被削弱了。因此,合适密度的SACs可以获得更好的NRR活性。本论文的第二个重点是通过对二维材料的改性来提升其催化性能。1T-MoS2有较好的电催化析氢(HER)活性,DFT计算表明,对1T-MoS2进行钴和氧掺杂能大大降低其在碱性条件下催化HER的势垒,从而大大提升1T-MoS2的HER活性。在第一部分研究中(第二章),研究了一系列Mo-N-C位点组成的SACs模型,这些模型由负载在石墨烯上分散的Mo-N-C位点组成,不同的位点间距离代表不同的活性位点密度。通过计算NRR过程的第一步质子化自由能变化(ΔG1)和第六步质子化自由能变化(ΔG6)发现:ΔG1和ΔG6在两个位点的距离减小到约6?之前不会有明显变化。在两个位点距离约为6?时,氮气分子两端各吸附在一个Mo-N-C位点上形成类似于桥的结构(桥连吸附),这一吸附方式引起了新的缔合机理。此外,这种新的吸附方式或许可以打破传统的一个位点上NRR过程对应的线性关系。但是,当两个Mo-N-C位点的距离进一步减小到3 ?以下时,ΔG6会显著升高,这是中间体-NH2的吸附方式发生改变所导致的。因此,由于NRR过程中不同中间体的吸附方式和位点间距直接相关,两个活性位点之间的距离在合适范围时,其催化NRR的性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第二部分研究(第三章)的出发点是基于第一个研究工作的猜想,即两个相邻的Mo-N-C位点或可打破单个Mo-N-C位点催化NRR过程中的线性关系。为了验证这一假设,设计了两组SACs模型:第一组是在石墨烯上负载单个MN4位点(MN4/G),第二组是在石墨烯上负载两个相邻的MN4位点(DuoMN4/G)。计算发现,氮气在MN4/G上以端位或侧位方式吸时,氮气还原过程有以下三种线性关系:1、ΔG1和中间体-N2H的吸附能(ΔG*N2H)呈正相关关系;2、ΔG6和中间体-NH2的吸附能(ΔG*NH2)呈负相关关系;3、ΔG*N2H和ΔG*NH2呈正相关关系。在DuoMN4/G上,当氮气在一个MN4位点上以端位或侧位方式吸附时,仍有上述3条线性关系,但是当氮气以桥连方式吸附在两个MN4位点上时,ΔG1和ΔG*N2H之间的线性关系明显被打破,ΔG*N2H和ΔG*NH2的线性关系也变得更加有利于氮气还原反应发生。随着上述两个线性关系的变化,NRR的热力学变化朝着更有利于氨气生成的方向变化。在此基础上,预测DuoVN4/G具有较好的NRR活性。第三项研究(第四章)表面,通过在1T-MoS2中掺入钴和氧原子以及将其负载到石墨烯表面上来对其进行改性,可以降低1 T-MoS2在碱性环境下裂解水的能垒,从而有效提升其HER的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从机理层面上加深了对NRR过程中两个活性位点协同效应的认识,这可能从位点间协同作用的角度为打破多中间反应中固有的线性关系提供了一个通用方法。对二维材料进行掺杂或负载等修饰也可以改善催化剂的性能。预计这项工作可以为今后设计低维催化剂提供有用的信息。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具备优异柔性的新型压力传感器的需求愈加迫切。传统的基于硅基材料的刚性压力传感器,无法满足在特定使用环境下对形变的要求,因此在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柔性压力传感器由于其高柔性、可延展性和便携性等优点在健康监测、可穿戴器件、电子皮肤和人体运动监测等领域都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诸多柔性压力传感器仍然存在制备过程繁琐
磁场普遍存在于宇宙各个层次的等离子体中,磁能的释放过程构成了太阳以及恒星上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理解磁能释放过程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太阳活动,提升空间天气预报的水平,也有助于我们对于磁场重联这一基本物理过程的理解。太阳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辐射的准周期调制是理解磁能释放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论文利用多波段高分辨率观测研究了两类不同尺度太阳活动中的准周期调制过程:其中一项是耀斑的准周期脉动,另一类是米粒尺度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一维管状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独特的电学性质(金属性或半导体性)与其手性结构紧密相关。为实现碳纳米管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必须对其手性结构和导电属性进行精细控制。近年来,以钴(Co)基高熔点合金(如Co-W)为催化剂在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控制制备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高达97%的单一手性富集。然而,这类催化剂生长碳纳米管的机理仍不明晰,如催化剂
自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其凭借多方面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使用规模也迅速扩大。然而,锂离子电池在滥用条件下会触发极端的热灾害,即所谓的“热失控”。热失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会传递至相邻电池,进而造成热失控传播,形成大规模的电池火灾、爆炸事故。对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而言,热失控灾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目前仍缺少
当代显示技术对发光二极管(LED)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具备高亮度、高发射效率、高色纯度、广色域、波长可调、可溶液加工、低工艺成本及高稳定性等特点。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正是满足这些显示技术要求的二极管。目前,CdSe基QD-LED外量子效率(EQE)已突破20%,PeLED性能亦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大部分高效率的QD-LED均以ZnO纳米粒子薄膜为电子传输层
研究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开发具有更高活性且低成本的催化剂,对于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PEMFC)的大规模商业化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实验室中ORR催化剂的开发日新月异,但真正能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却极为有限。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一、ORR过程涉及复杂的4电子-4质子转移,现阶段对于相当多的实验结果仍没有统一、自洽的解释,对具体反应动力学尚缺乏定量的认识;二、PEMFC中O
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制出低C(<0.06 wt.%)含Cu(1.0~1.5 wt.%)的低合金高强钢(High strength low alloys,HSLA)。与传统碳化物强化的CrNiMo高强钢相比,含Cu的HSLA钢具备较高的强度、韧性和焊接性能,被广泛的用于舰船、石油平台等的建造。但是,含Cu的HSLA钢在获得峰值强度时,其低温冲击功较低,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而,系统揭示含Cu合
Higgs粒子发现后,人们迫切希望精确测量Higgs粒子的属性,并且提出了多个Higgs工厂的计划,包括由我国高能物理界提出的质心能量为240 GeV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方案。CEPC的物理目标要求精确测量强子喷注,其能量分辨率需达到~30%/(?),这对探测器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CEPC探测器在基准设计方案中采用了粒子流算法(PFA)重建物理事例,从而实现对强子喷注能量的精确测量
在这篇论文的前半部分,我们构造三类带有特定算术性质的Ch(?)telet曲面。然后,我们用构造的Chatelet曲面来研究曲线上的Ch(?)telet曲面丛的带Brauer-Manin障碍的弱逼近性质和带Brauer-Manin障碍的Hasse原则性质。令L/K为一个给定的非平凡数域扩张。我们假设M.Stoll的一个猜想成立。我们构造一类定义在K上的光滑、射影、几何连通的三维代数簇。它们有K有理点
电化学催化技术是通过控制施加偏压高效地获取清洁能源和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技术,具有能耗低、环境友好和工作条件温和等特点。电催化合成反应的核心是设计并制备出对特定反应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电催化剂材料。过渡金属基纳米材料因为具有特殊的电子结构和相对丰富的地球储量等优点,通过元素掺杂、空位设计、界面调控、形貌和尺寸调节后,可应用于多种催化反应。氨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含氮养料,维系着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