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晚期的创作主要以小品为主,1892-1893年间他陆续完成了Op.116-Op.119的创作,Op.119是勃拉姆斯送给克拉拉的作品,勃拉姆斯用古典时期的结构和浪漫时期丰富的和声诠释自己对音乐最纯粹的情感以及对克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晚期的创作主要以小品为主,1892-1893年间他陆续完成了Op.116-Op.119的创作,Op.119是勃拉姆斯送给克拉拉的作品,勃拉姆斯用古典时期的结构和浪漫时期丰富的和声诠释自己对音乐最纯粹的情感以及对克拉拉的爱意,克拉拉称这套作品为“珍珠似的作品-暗淡而珍贵”。本文将从三个章节论述勃拉姆斯Op.119的创作与演奏,对勃拉姆斯op.119中四首乐曲的和声曲式结构、创作的特征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首先介绍勃拉姆斯的生平以及他的钢琴作品综述,重点论述晚期的创作内容;其次对Op.119的创作进行诠释,从古典注意风格与浪漫主义风格入手,针对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织体类型、抒情性旋律和民族性的特点论述;再次对Op.119从多声部线条、触键与音色、踏板、特殊节奏型和速度与力度的把控五方面解决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演奏技法等问题。本文将通过上述的三个章节并结合自身演奏进行研究,解读创作中的巧妙构思并解决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一定的理论与演奏基础。
其他文献
知觉是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完成认知前大脑首先需要依靠人的感官系统获取到外界信息。其中,感官系统之一的眼睛——即视觉,大约能提供80%的信息至大脑,对于人们的认知活动而言意义重大。视知觉,指的便是从视觉接收外界信息到知觉完成认知的能力。再看,舞蹈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与视知觉本身就有着不可脱离的密切联系。其中,舞蹈构图既是舞蹈艺术形式美的重要影响因素,又是舞蹈语言的组成部分,它理应集形式与内容于一体
山西左权县民风淳朴,虽然地处太行山腹地,却是民歌的海洋,动听的“开花调”就出自这里。人民用“开花调”这种独特的民歌形式来借物抒情,唱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桃花红杏花白》也是“开花调”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背景、方言特点以及“开花调”特点等,对《桃花红杏花白》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特点进行阐述与分析,从而更好的演绎该作品。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
一个舞蹈作品的诞生,是要经过创意、创编、创排等阶段,由编导和演员倾力打造而呈现的。在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积累中,笔者发现也亲身感受到一个好的作品,能让观者动情的作品,一定是有“情”有“意”的。无论是编导的“编”,还是演员的“演”,都在“言生命本真之情,呈社会善美之意,表艺术内在之美。”因此,笔者认为,舞蹈创作应该是“求真寻意,倾情作舞”的过程。“求真”和“倾情”追求的是真情表达对生活中人情世故的诠
《身骑白马》是一首结合了闽南歌仔戏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本文首先对歌仔戏和流行歌曲《身骑白马》分别做概述。接着以前人关于歌仔戏的研究为基础,从歌词意境、唱腔旋律和伴奏乐器三个方面对歌仔戏音乐元素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以上对《身骑白马》中歌仔戏音乐元素的透彻分析,以提升作品戏曲风味的表现力为立足点,从咬字归韵、演唱处理和舞台表演三个方面对歌仔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做了详细的分析。本文的形成经历了
笔者在演唱歌剧选段《梦里常吟游子歌》之后,对本部歌剧——《深宫欲海》以及剧中主人公公子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相关资料文献的检索笔者深入地分析了该剧的故事情节,并想要对剧中主人公公子伋的人物形象及其主要唱段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立足于《深宫欲海》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梦里常吟游子歌》咏叹调解析。共分为四个部分来深入探究,首先,以歌剧《深宫欲海》的概述为切入点对其创作背景进行剖析;其次,分析公子伋人物塑
本文选取四川绵竹清平民歌作为切入点,对其历史沿革、演唱风格、艺术特征、发展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思考四川清平民歌传承与发展,从而对如何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提供理论借鉴。首先是对四川绵竹清平民歌的沿革历程的梳理与分析;其次是对四川绵竹清平民歌演唱风格的分析;然后以第三章的研究为基础,对四川绵竹清平民歌艺术特征分析;最后是对四川绵竹清平民歌传承状况的研究。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对绵竹清平民歌演唱进
《舞狂》(献给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是青年作曲家高平博士在2000年为致敬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而作。在创作手法上通过借鉴皮亚佐拉探戈音乐的艺术风格,表现出别具一格的阿根廷异域风情。这是作曲家将传统作曲技法与爵士风格融合的一次大胆尝试,为中国传统音乐在风格上的突破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中国钢琴音乐演奏技法的突破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本文主要从作曲家及《舞狂》创作背景、音乐本体研究分析、演奏
一首精美绝伦的古诗词,往往会得到许多作曲家的喜爱与欣赏,通过作曲家们对同一古诗词的谱曲,便出现了同词异曲的作品。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由顾达昌、周易两位作曲家创作的同词异曲声乐作品《钗头凤》。本文从音乐和演唱角度出发,对两首作品的曲式进行了简要分析,着重从“异曲”的角度,对两首作品在演唱中进行了对比探究,通过对同词异曲《钗头凤》的演唱探究,希望对如何更好更准确的演绎这两首古诗词作品提供一些启发。
中国的古诗词起源于诗经,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各代诗词作者的结晶,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演唱古诗词歌曲可以提升文学修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诗人的圣贤精神。本文以老锣作曲、龚琳娜演唱的《24节气古诗词歌曲》为研究对象,在作曲中老锣用时间的特点把古诗词进行串联,根据中国语言的发音规律进行创作,并在乐队编配中大量使用中国乐器,在演唱中龚琳娜运用了戏曲的元素,根据节气的变化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润腔技
钢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张朝先生根据王洛宾先生创作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而来,此曲在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及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张朝先生钢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变奏性、抒情性、戏剧性以及对中国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来探讨张朝此作品的改编特点并从多方面对作品进行演奏分析,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此曲的情感表达,并且对演奏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能够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