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通过对马克思文本意义的理解,揭示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研究立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的事实,即从哲学立场到实证科学立场的转变。对这一事实的揭示所具有的意义在于:反对从任何理论原则出发来研究对现实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必须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论文主要说明了马克思最初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并以1845年为界对早期和后期的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而形成的理论进行了探析。马克思在1845年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内核即劳动价值论是持否定的态度的,把古典政治经济学当作是一门关于“发财致富的科学”而加以批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还处于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1845年后,马克思开始肯定劳动价值论,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剩余价值论为核心,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性,指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其次,论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早期经济学研究的哲学立场。所谓“哲学立场”是指,马克思对“哲学”持肯定态度,虽然马克思批判、否定这一哲学那一哲学,但是没有批判、否定“哲学”本身;哲学是他的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把“哲学”理解为提供解释世界的总原则、总公式,从原则出发去思考、解决各种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哲学原则出发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否定,并宣布其“敌视人”的性质,对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然后,论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实证科学立场的确立。所谓“实证科学立场”是这样一种立场:否定“哲学”,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不以任何理论原则为根据而是以现实本身为根据,通过对现实的研究得出对现实的认识,把现实本身作为思维真理性的最高标准。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表示了对哲学的反对和否定,以非哲学家和“哲学家”相对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1845-1846年马克思在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再次表达了对“哲学”的否定,同时确立了“实证科学”的研究立场。这些事实还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后期大量的文本之中。接着,论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后期经济学研究的实证科学立场。实证科学的研究立场在1845年后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得到深刻体现。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巴师夏和凯里》中分别对蒲鲁东、巴师夏和凯里从抽象的公平正义原则、和谐原则出发研究问题的研究立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运用了实证科学的研究立场,并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成为实证科学。实证科学立场主要体现在后期《哲学的贫困》、《1857-1858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文本之中。最后,论文主要对西方经济学研究中的非实证科学的研究立场进行了探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主要把“自私人”即“经济人”作为探究人类经济行为和市场经济的出发点,并由此推演出整个经济学体系和经济进化史。从抽象“经济人”假设之抽象原则出发研究经济问题的立场是错误的。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利益,西方学者不是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出发来说明正义观念的产生,财富分配方式的必然性,而是从诸如“德性”、“自然状态”、“原初状态”和“个人权利”等抽象先验的观念构建出各种正义原则,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实并力图使这些正义原则得到实现和贯彻。这种不从社会经济结构本身而从抽象正义原则研究经济现实问题的立场是非实证科学的,是根本错误的。本论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事实出发,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符合的原则,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立场的根本转变这一事实。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从经济事实出发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科学品格,以马克思为榜样,把自己的理论表现为事实的结果,而不是让事实去迁就抽象的理论原则。只有确立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研究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立场,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果表现为客观现实的科学反映,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真正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