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与放疗联合是否有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358放疗敏感性的作用以及探索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野生型H358细胞株,分为单纯X线组和X线+Gefitinib组,对照组采用单纯X线照射,实验组经1umol/L吉非替尼作用24小时后再行X线照射。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照射0、2、4、6、8Gy X线后的细胞克隆形成数,计算细胞存活率,拟合H358细胞生存曲线,计算SF2值,确认两组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差异。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Gy X线照射后各时间点细胞核中磷酸化γ-H2AX焦点,分析放疗后DNA损伤及DSB修复程度。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Gy X线照射后1h内各时间点EGFR的定位及变化,并提取细胞核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蛋白中EGFR的表达情况,判断EGFR有无放疗后入核及入核的程度,探索影响放疗敏感性的可能分子机制。结果:克隆形成实验中X线+Gefitinib组各个剂量点的细胞存活率少于单纯X线组,对照组SF2值为0.0111,实验组SF2值为0.000865,SER值为2.815,说明实验组对放疗更敏感。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实验组比对照组各时段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增加,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说明实验组放射损伤增加,DSB修复延迟。EGFR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EGFR在放疗后入核,放疗后45min达高峰,后减少,经吉非替尼预处理后EGFR几乎不在核内表达仍位于细胞浆内,说明吉非替尼有阻止EGFR放疗后入核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吉非替尼可能是通过抑制EGFR放疗后入核进行损伤后DSB修复,而起到对NSCLC细胞株H358放疗增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