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光稀土配合物以其特有的荧光性质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这类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较差,这就限制了它的实用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将稀土配合物掺杂到无机基质中。这样得到的新材料兼备了发光稀土配合物和无机材料的优点,从而改善了稀土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近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希望一种材料同时拥有多种材料的性质,于是把几种具有不同性质的组分进行组装,从而形成具有多功能性质的新型纳米材料。本论文中,我们结合稀土的发光特性与贵金属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催化特性,制备了贵金属/稀土发光双功能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其结构及其性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分为三部分:1.通过聚乙烯亚胺(PEI)对二氧化硅表面进行修饰,合成了两种具有不同尺寸的镧系-杂多酸纳米杂化材料(LnW10/PEI/SiO2LnW10,Ln=Eu,Dy)。通过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扫描电镜(TEM)以及荧光测试等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化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并且拥有良好的发光性能。此外,通过荧光光谱研究表明,EuW10/PEI/SiO2纳米粒子的尺寸对其发光性质及铕离子的格位对称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其粒径越大,则对应Eu3+的格位对称性越高,而其发光强度却相对较弱。2.通过PEI对Stober二氧化硅粒子改性,然后将稀土杂多化合物和银纳米嫁接到PEI/SiO2表面上,从而合成了SiO2/EuW10/Ag双功能纳米材料。通过FT-IR,紫外(UV-vis), SEM, TEM,荧光测试以及循环伏安(CV)测试等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表明,银纳米的引入不仅改变了铕离子的格位对称性,而且使能量可以更有效的从配体转移至铕离子。循环伏安测试表明复合材料具有电化学活性。催化实验表明,在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中,当反应进行到1h时,苯乙烯的转化率即可达到52.1%,而主产物苯甲醛的选择性约为49.9%。3.合成了不同粒径的Stober二氧化硅微球,采用PEI作为偶联剂,将金纳米和稀土杂多酸化合物嫁接到了SiO2表面上,从而制备了不同粒径的SiO2/EuW10/Au双功能纳米材料。通过FT-IR, UV-vis, SEM, TEM,荧光测试,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循环伏安测试等对所得样品的结构及性质进行了表征。电镜结果表明,制备的杂化材料具有核壳纳米结构。荧光光谱表明,金纳米的引入可以使得能量更有效的从配体转移至Eu3+,且粒径较大的复合材料中铕离子的格位对称性相对较低。催化试验表明,复合微球在氧化苯乙烯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并且粒径较小的复合颗粒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性能,且在该反应中主产物是苯甲醛和环氧苯乙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