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城市建设现象是独具特色的。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换、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新城所具有的功能、担负的角色及其发展轨迹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新城承接传统新城的职能,成为城市空间扩散、人口疏散、产业与城市功能转移的理想地域;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与新经济发展基地和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已成为最主要的建设目的与发展方向。西安新城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0年,西安中心城区周边已经形成了7个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区)(edge city)[1][2]”,成为城市空间扩散与集聚过程中的新集聚中心和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有效的遏制了城市郊区的蔓延发展,对于整合郊区城镇空间和促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安新城建设的典型经验适应了城市发展的诉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调控为手段,通过新城(区)发展扩展模式,整合城市资源,优化和升级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以点带面形成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本论文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追溯了我国新城发展的阶段和政策体系,从整体上研究了西安新城的区位经济特征、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动力因素。在系统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对西安高新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本框架。从发展阶段上看,西安新城共经历了5个阶段:其一,产业发展奠基时期,其空间发展特点为“三条空间发展主轴、三个空间节点”;其二,建设启动期,其空间发展特点为“点——轴拓展模式”;其三,机遇发展期,其空间发展特点为“设施配套完善、轴向发展、片区带动”;其四,完善配套期,其空间发展特点呈现“飞地式空间拓展,建成区内部功能填充”;其五,加速开发期,其空间发展特点“联片发展,CBD带动,起步区发展日益成熟。 从空间演化特征上看,整体空间生长呈现:产业先导、房地产业带动、点轴起步、轴向延伸、块状填充、飞地发展、联片发展、中心迁移。居住空间从单一的普通商品住宅和企业自建的住宅小区、办公楼发展到普通商品写字楼、商服用房,从单一开发的住宅呈“组团式”布局转向复合开发的住宅呈“轴向”布局;商业服务设施空间的拓展呈现点状发展、轴向增长、重心转移的空间拓展态势;产业发展空间主要呈现“组团式增长+产业外迁更替+飞地式增长”发展格局;绿地景观空间发展特点为“点状起步——轴向拓展——中央公园——大遗址景观带”。基于空间发展的动力因子上看,通过对西安高新区空间发展的动力因子——政策、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和社会公众诉求等分析,以及“新城”与主城区空间形态的重构的研究,总结了“高新新城”的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