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视角下西安城市边缘新城(区)空间发展研究——以西安高新区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8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城市建设现象是独具特色的。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换、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大背景下,新城所具有的功能、担负的角色及其发展轨迹较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新城承接传统新城的职能,成为城市空间扩散、人口疏散、产业与城市功能转移的理想地域;另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与新经济发展基地和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已成为最主要的建设目的与发展方向。西安新城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至2010年,西安中心城区周边已经形成了7个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区)(edge city)[1][2]”,成为城市空间扩散与集聚过程中的新集聚中心和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有效的遏制了城市郊区的蔓延发展,对于整合郊区城镇空间和促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安新城建设的典型经验适应了城市发展的诉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调控为手段,通过新城(区)发展扩展模式,整合城市资源,优化和升级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以点带面形成新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本论文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追溯了我国新城发展的阶段和政策体系,从整体上研究了西安新城的区位经济特征、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动力因素。在系统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对西安高新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本框架。从发展阶段上看,西安新城共经历了5个阶段:其一,产业发展奠基时期,其空间发展特点为“三条空间发展主轴、三个空间节点”;其二,建设启动期,其空间发展特点为“点——轴拓展模式”;其三,机遇发展期,其空间发展特点为“设施配套完善、轴向发展、片区带动”;其四,完善配套期,其空间发展特点呈现“飞地式空间拓展,建成区内部功能填充”;其五,加速开发期,其空间发展特点“联片发展,CBD带动,起步区发展日益成熟。  从空间演化特征上看,整体空间生长呈现:产业先导、房地产业带动、点轴起步、轴向延伸、块状填充、飞地发展、联片发展、中心迁移。居住空间从单一的普通商品住宅和企业自建的住宅小区、办公楼发展到普通商品写字楼、商服用房,从单一开发的住宅呈“组团式”布局转向复合开发的住宅呈“轴向”布局;商业服务设施空间的拓展呈现点状发展、轴向增长、重心转移的空间拓展态势;产业发展空间主要呈现“组团式增长+产业外迁更替+飞地式增长”发展格局;绿地景观空间发展特点为“点状起步——轴向拓展——中央公园——大遗址景观带”。基于空间发展的动力因子上看,通过对西安高新区空间发展的动力因子——政策、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和社会公众诉求等分析,以及“新城”与主城区空间形态的重构的研究,总结了“高新新城”的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
其他文献
本文是基于重庆市永川区、石柱县、长寿区三个区县的农宅建设引导的图集设计需要,对现状背景下的自建农宅建设需求的研究。本文是在课题研究组对这三个区县的调研基础上,由当下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为解决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寻找到了有效途径,然而高昂的建设与运行费用却使得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公共空间
学位
2015年12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提倡城市修补,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加快老旧小区改造。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提出加快都市功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又是最基础的公平。”我国长期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种种差异中,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的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也随之改变,而社会形态的转变又反作用于经济,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当下的社会形态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消费成为社会运转和
当今世界城市的经济发展,正由投资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当代城市空间强烈地表现为知识经济体和文化经济体在原有城市空间的植入或再植入[1]。在当今城市“去工业化”,注重强调本
商业综合体塔楼因其层数高、规模大、功能竖向叠加等特点,从而使得其竖向交通问题得以凸显。竖向交通在塔楼中发挥核心骨架作用,通过合理的竖向交通组织能使得商业综合体塔楼的
苏州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所在地,是传统工商业城市、近代民族工业起源城市和当代工业发达城市,其工业文明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在新城建设的同时,旧城的改造工作也在加速,传统街区作为旧城重要的地段之一,是旧城改造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