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硬皮肿腿蜂驯化效果检测及触角感器的初步观察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r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硬皮肿腿蜂,至发现以来通过多年人工繁育的系统的研究,现已行成了一套完整的人工繁蜂流程,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了年产5000万头能力建设目标(周祖基1999)。并通过大量的野外防治工作,证明川硬皮肿腿蜂是控制双条杉天牛、粗鞘双条杉天牛、杉棕天牛、花椒虎天牛等的优良天敌,在农林生防中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每一种天敌可防治的害虫种类有限,而且,人工可供繁殖天敌的种类也有限,这就限制了人工繁殖天敌的广泛运用。用替代寄主繁殖的川硬皮肿腿蜂防治粗条双条杉天牛和粗鞘双条杉天牛的效果随着繁蜂世代的增加逐渐降低;防治其它非原生寄主的天牛时,往往由于搜索寄主的能力不强也会导致防治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扩大川硬皮肿腿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范围,可以通过对已知的天敌进行驯化,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本实验根据对川硬皮肿腿蜂学习行为的研究,利用松褐天牛幼虫和其生存环境信息对川硬皮肿腿蜂进行了多代驯化。并通过室内的驯化记录、Y型嗅觉仪检测、触角超微结构观察以及林间放蜂实验。我们可以看到,仅用马尾松挥发气味对川硬皮肿腿蜂的多代的驯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川硬皮肿腿蜂在马尾松上对松褐天牛的攻击能力,但其攻击能力并没有随驯化代数的增加而提高。而用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木段中对川硬皮肿腿蜂的驯化则极大的提高了川硬皮肿腿蜂对松褐天牛的攻击能力,在室内对松褐天牛幼虫由未驯化前的11.67%,提高到驯化3代后的85.83%用松褐天牛幼虫驯化的川硬皮肿腿蜂触角上的盘状感器和坛状感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川硬皮肿腿蜂对松褐天牛的搜寻和寄生能力的提高,其坛状感器、板状感器和两种新型感器在数量上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随着川硬皮肿腿蜂驯化程度以及对松褐天牛的搜寻和寄生能力的提高,坛状感器、板状感器数量逐渐减少,而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两种新型感器在数量逐渐增加。同时在本实验的最后又用繁蜂替代寄主和用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木段中驯化3代的川硬皮肿腿蜂,进行了退化实验,证明川硬皮肿腿蜂随退化代数的增加,对松褐天牛的搜寻能力,大大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高于未经驯化的川硬皮肿腿蜂。而在对退化各代蜂的触角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随着川硬皮肿腿蜂对松褐天牛的搜寻和寄生能力的降低,其坛状感器、板状感器和两种新型感器在数量上也出现了有规律的变化,随着川硬皮肿腿蜂退化程度提高以及对松褐天牛的搜寻和寄生能力的降低,两种新型感器数量逐渐减少,而在它们原来的位置上坛状感器、板状感器的数量逐渐增加,与驯化时正好相反。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 4-三氟甲基嘧啶-2-基取代苯磺酰脲化合物的合成;第二部分: 4-三氟甲基嘧啶-2-基取代苯磺酰脲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初步研究。   本论文的主要
学位
<正>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将比较研究称之为支撑人类思维的“原始的脚手架”。步入当代语境中的中国美术学科建设,植根于中西美术碰撞与交融的实践土壤中,尽管美术思潮日新月异,
本文对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16个植物病原细菌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推测出基因组中的致病基因并对其进行了功能分类。通过将这些致病基因与20个细菌(包括16个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
本研究以蒙古口蘑为原料,制取多肽。蒙古口蘑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是中外驰名的名贵野生食用菌。其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生态学方面,功能性产品开发尚不多见。多肽一般由2~50个氨基酸
荸荠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生蔬菜,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一经病毒感染会严重影响其品质和产量,使营养价值降低。近年来,小RNA深度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是鉴定植物病毒的一
交配是基因交流的主要方式,不同遗传背景的生物种群间基因交流后,后代的其中一些性状发生改变,相关性状的改变,往往使得生物个体的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合度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物个体
本研究选用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的两个菌株CPW-1与E17以及它们的杂交后代作为实验材料,对其无毒性进行遗传分析,利用AFLP标记对杂交后代进行了分析,
灰霉病在果蔬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危害严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tea)是引起植物灰霉病的主要病原菌,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侵染200多种植物(如葡萄,番茄,草莓和黄瓜等)。灰葡萄孢的
近年来,由于设施辣椒栽培面积的连年扩大,轮作倒茬越来越困难,辣椒根腐病已经成为我国北方设施辣椒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之一。本论文针对辣椒根腐病病原不清,防治药剂不得当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