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越语表领属的“A+有+B”和“A+có+B”对比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和越南语,分别属于汉藏和南亚两个不同的语系,但都是孤立语,即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现代汉语中的“有”字句和越南语“có”字句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句子,它们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形式,表达多种语义关系。表示领属意义的汉语“A+有+B”和越南语“A+có+B”,分别是汉语“有”字句和越南语“có”字句中的一种句型。本文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对汉语“A+有+B”和越南语“A+có+B”进行对比,重点对比它们表示领属意义时的情形,以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主要结论及其应用如下:  一、汉语“A+有+B”领属句一共有五种句型,越南语“A+có+B”领属句有四种句型。通过统计语料发现,汉语和越南语“A+有/có+B”领属句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型都是“NP1+有/có+NP2”。汉语里“V+有”和“有+V”都对应越南语“có+V”。“有”和“có”都有附加语,只不过“有”的附加语——“着”、“了”、“过”是后附,而越南语“có”的附加语——“dang”、“da”、“rói”是前附。  二、汉语、越南语“A+有/có+B”领属句的语义类型基本相同,两种语言之间都存在“领属”与“存在”双重语义特征。即一种形式具有两种以上的解释,而且这两种解释之间具有逻辑上的蕴涵关系。“程度副词+有/có+宾语”中的“宾语”都是具有抽象色彩的名词。  三、根据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在对越南学生“A+有+B”教学以及翻译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鲁迅革命思想观为考察对象,意在阐释并梳理鲁迅现代性思想的生产生成。如果说鲁迅及其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那么,我们究竟选择怎样的进路来接近
《满文老档》是满文创制后的第一部满文文献,也是记载清入关前历史事件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出版的《满文老档》分上下两册,下册为皇太极时期的档案资料。以前的专家学者在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研究的文化批评理论。作为萨义德提出的“理论旅行”的必然结果,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大陆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是如何在自
期刊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研究已经出现了“传播学转向”。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当代新诗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1950-1970年代的诗歌,我们认为这个阶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