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中的当代新诗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研究已经出现了“传播学转向”。因此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当代新诗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从传播学的角度考察1950-1970年代的诗歌,我们认为这个阶段诗歌传播的主要形态是政治诗歌的“组织传播”。建国初期的“颂歌”等诗歌形态体现了诗歌的政治宣传等组织传播的特性;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则是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文艺运动,能够反映出党的文艺政策对诗歌的巨大影响,也能够反映出其时诗歌运动式传播的特征;而《诗刊》作为当代最重要的诗歌媒介,也是当代诗歌传播的最重要的“组织”,其编辑方针和刊物内容等能够反映这个时段诗歌组织传播的状况。   新诗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繁荣”景象,而后新诗回归自身并处于“沉寂”的状态。这一时期新诗传播的印刷媒介有了新变:一是“诗歌年选”逐步替代了“诗歌选集”,二是“民刊”的“繁荣”。   90年代以来的新诗呈现一种“边缘”状态。而就是在这种“边缘”状态下,诗歌的传播方式有了新特征,即电视与网络甚至更新的媒体(如手机)成为诗歌传播的重要媒介,固守纸质报刊阵地已不可能。   也正是因为处于这种边缘地带,新诗才有了更多的自由——创作的自由,探索的自由,传播的自由——也拥有了再度出发的可能。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以鲁迅革命思想观为考察对象,意在阐释并梳理鲁迅现代性思想的生产生成。如果说鲁迅及其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存在,那么,我们究竟选择怎样的进路来接近
《满文老档》是满文创制后的第一部满文文献,也是记载清入关前历史事件的重要史料。中华书局出版的《满文老档》分上下两册,下册为皇太极时期的档案资料。以前的专家学者在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一种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研究的文化批评理论。作为萨义德提出的“理论旅行”的必然结果,本文关注的是中国大陆文学批评界,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界是如何在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