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异内驱力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jielinlinbojiebj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变异是文化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其变异原因为众多文化学家所努力探讨并作出了种种阐述,其中文化变异的动力本源问题更为文化学家所重点关注。本文重点探讨文化内部的变异,提出“文化变异内驱力”概念,通过对历史上文化理论流派诸种观点进行梳理与研判,作出自己的解释。 本文从三大方面探讨了文化变异内驱力及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文化变异作为文化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学术史上有悠久的渊源,各派学说也不相同。正如同文化变异是文化研究的一项主要课题,文化变异内驱力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命题。为深入研究文化变异的原因,从十九世纪起,文化学家就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文化变异的内驱力加以研讨,学说林立,各有己见。人们有关文化变异及其内驱力的各种理性认识,既受到来自各个不同学派的影响,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此部分对其学派学说作了一次历史概括性的回述。 第二部分是具体实证分析。通过对几部具有代表性之文化学经典论著进行研判,它们是:马凌诺斯基的《文化论》,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塔布》、《<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之关于心理人格的剖析》和《精神分析纲要》,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和怀特的《<文化的科学>之第三编——能量与文明》,看他们各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怎样的学术背景和基础上提出来,他们又是如何进行他们的理论表述。通过上述的评析,可知文化变异的内在动因十分复杂,上述每种学派学说都提供了理解文化,理解变异及其内驱力的一个必要方面,并且往往是其它学派或其它理论所忽视的方面,每一种理论学说都揭示了文化变异的某一方面的事实,都有其合理内核,但每一种理论观点是否就此可以解释文化变异内驱力的所有问题? 第三部分通过对各家文化变异内驱力观点的研判,发现上述各种学说都有其强烈的片面性,文化变异内驱力其实是多种向量元素整合后的结果;文化的内在动力是一种整体的动力,文化是一种整体的动力的文化,是一动力的整体;硕士学位论文入[AS‘11一R’S一I王I上S{凡瞥一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动力的过程,而文化的动力过程也就是文化的发展过程。我们应创造性地整合文化史上各派文化变异内驱力理论学说,倡导文化变异的整体动力观。并根据数学建模方法和现代物理学力场理论,提出一种理论假设,来建构文化变异内驱力动力数学模型。 最后是结论。文化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由于它的复杂性和目前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局限,文化变异动力问题研究还处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学派林立,各执一端实属正常现象。但众多的理论学说,它们应有理论上统一的基础,因它们都是在研究文化中一个共同的问题,都揭示了文化变异动因的一个方面,我们应采取理论多元的视角,吸取各家之长,创造性地整合各种观点,以促进统一的文化变异内驱力理论模式的建构。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然而有些能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些资源也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因此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了降低建
媒体融合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立足广东实际,坚持创新与管理并重,创新理念和思路,推动深度融合,打造一支既彰显广东特色、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媒体舰队,抢占媒
雨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很喜欢.2018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德育
期刊
空调作为全球能源消耗的主要设备,加强对制冷空调水系统的改善,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成本及能源消耗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制冷空调系统节能技术与管理,以供同
东北流亡作家作为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长期以来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究其原因,当是他们作品表现出来的"不合时宜"的浪漫气质所致.从东北沦陷区流亡上海,故土沦丧的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选96位诗人596首诗,基本以中晚唐作者为主。此书后世流传较广,出现了不少注释本、解评本,并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为之批点作序,如钱谦
本文以《野草》中体现出来的真实可感的“人”作为“类”的层面的生命意识与心灵感受为研究中心,把“以人为本”作为主题和基础,从人本学的角度探讨《野草》中体现出来的生命
现代建筑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框架结构因为具有灵活的空间分隔性和自重轻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普遍采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多层框架结构设计由于比较普遍,所以也是一种较
围堰指的是中小型水利工程中建筑的临时性挡水物体,是为了保护厂房或大坝,确保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其最主要的用途是防止河水流入施工建筑物,在围堰中的排水措施便于基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上,也反映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上.该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