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演变研究——山东埃沟村调查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0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制度的变迁,特别是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这种变迁也引起了山东埃沟村的社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农民流动比率提高。在制度制约松动的情况下,农民的内在能动性得到较多的释放,他们纷纷做出外出打工的家庭决策。“丈夫外出,妻子留守”的分工模式选择,使得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成为山东埃沟村重要的家庭形态。在这一决策之下,留守妇女家庭成员如何积极调适和建构家庭关系,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包括导论、家庭结构的演变、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的调适、农村留守妇女家庭网络关系的拓展、理论总结与思考等五章内容,并以附录的形式节选了部分访谈对象的记录。   本文的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交代了问题的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在对以往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概念和理论视角,并对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进行说明,对研究地点进行介绍和交代。   第二章主要论述农民外出打工决策的实践过程、埃沟村的基本情况、农民外出的模式选择。   第三章主要分析农民外出打工后,家庭成员之间如何调适和建构适应于外出打工决策的家庭关系。在夫妻关系上,“男外出,女留守”的决策改变了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总体上夫妻关系良好、各司其职,但也不免发生小冲突。在亲子关系上,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和社会化十分重要,父亲的长期“缺位”必然对留守子女产生影响。   第四章主要分析农民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如何建构家庭网络关系。由于丈夫外出导致留守妇女面临一系列困境,不得不寻求外界支持,即通过家庭网络关系来解决。在丈夫外出后,留守妇女策略性的重新建构婆媳关系、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这三种最重要的关系资源。   第五章是本书的理论总结和对策思考。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后来的学者赋予“差序格局”理论以新的内涵,同时对因外出务工引起的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其他文献
本文将“力”(即可以驱动或调整行动或心理活动并对人际交往中的距离和阶段起到指向性的动力或力量,可分为引力和斥力)作为连接微观的个体心理层面和宏观的社会层面的桥梁。首先
生态社区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南通城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的提高环境监测的公信力,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的全面提升。当前大气污染
本文通过构建“直接-间接效应”理论模型,解读了社会支持各个变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在河南省洛阳市纸房乡草庙村的相关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社
食品安全是关乎到每一位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它不仅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更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关注
高校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着高校相关科研工作的进展水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各类化学实验的开展,造成大量实验室废液的产生,加之师生缺乏废液处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总数已达到8900万左右。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素质有所提高、对城市的认同度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