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帆蚌和池蝶蚌F<,1>代育珠效果、抗病性能及系统关系研究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池蝶蚌(Hyriopsisschlegelii)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了4群体F1:三角帆蚌(三角帆蚌♀×三角帆蚌♂)、池蝶蚌(池蝶蚌♀×池蝶蚌♂)、正交F1(三角帆蚌♀×池蝶蚌♂)和反交F1(池蝶蚌♀×三角帆蚌♂)。对实施无核插片手术后1年、2年、3年的4群体F1的生长性能与育珠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年龄组育珠性能方面,反交F1>池蝶蚌>正交F1>三角帆蚌,且反交F1代具有显著杂交优势;正交F1在壳长、成活率方面具有一定杂交优势,其它方面指标均低于池蝶蚌,略高于三角帆蚌。实施插片手术3年的反交F1较同龄的三角帆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31.96%,大规格珍珠(Ф>8mm)比例增加2.72倍,成活率提高20.14%;较同龄的池蝶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14.95%,大规格珍珠(Ф>8mm)比例增加54.01%,成活率提高10.14%。 采用室外池塘养殖死亡率比较实验和病蚌组织液攻毒实验来比较三角帆蚌、池蝶蚌及正反交F1代的抗病性能。室外池塘养殖死亡率的比较结果显示:在发病率较高的池塘内,三角帆蚌、池蝶蚌和正反交F1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三角帆蚌>池蝶蚌和正交F1>反交F1,且差异十分显著,而发病死亡率较低的池塘内,除三角帆蚌死亡率相对较高外,池蝶蚌、正交F1和反交F1在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病蚌组织液攻毒实验结果显示:反交F1死亡率最低,且较三角帆蚌、池蝶蚌及正交F1有明显优势。 对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和池蝶蚌进行形态框架分析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形态框架分析的聚类分析表明三角帆蚌群体间距离略小于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各群体间的距离;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21.63%,主成分2为16.47%,主成分3为11.98%;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34.78%-77.08%,判别准确率P2为40.74%-68.52%,综合判别率为52.13%。16SrDNA序列分析分别用NJ法和UPGMA法建立聚类图,并得到五大湖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02-0.013,池蝶蚌与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15-0.020。因此,池蝶蚌与三角帆蚌间的亲缘关系略高于五大湖群体三角帆蚌群体间亲缘关系,池蝶蚌与三角帆蚌之间的种属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实。
其他文献
利用北美Epioblasma capsaeformis和中欧Margaritifera margaritifera L.两种淡水双壳类的20对微卫星引物对江西青岚湖五种淡水蚌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8对多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鳀鱼渔业的发展,以中层拖网为主的双船有翼单囊拖网渔业已成为黄海的重要渔业之一。由于拖网渔具的大型化和网囊网目尺寸的小型化,近海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
西北太平洋历年捕捞产量高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渔船在该海域主要通过灯光围网和灯光敷网等方式捕捞日本鲭、远东拟沙丁鱼和巴特柔鱼等渔业资源。为了促使公海中上层渔业资源的
研究了线性切换系统的周期性和稳定性规律,给出线性切换系统周期性的充要条件及平稳性的充分性判据.为基于混合动态系统Petri网模型的混合控制器参数验证和设计提供了依据. The p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