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立场嬗变历程中的现代性折射——“劳工神圣”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变调的历史审视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r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工神圣”自1918年在启蒙救国的语境下被提出后,就渐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潜在的话语体系,只是在中国现代文学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调,而正因其这种“缺席的在场”,致使“劳工神圣”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或隐或显的影响基本上处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领域关注的盲区。从目前学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所出现的成果看,与其它类型的思潮研究相比,对与“劳工神圣”思潮有关的文学现象研究较为稀落,设若提及也仅仪停留在将其放在“五四”这个特定时期进行宏观层面的探讨。因此,无论是对“劳工神圣”思潮及其影响,抑或是对“劳工神圣”在中国现代文学或更大范围(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延续性”仍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   据此,论者将结合现代性理论对“劳工神圣”思潮及“劳工神圣”在整个现代文学中的变调历程进行深入探讨。全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本论文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以及相关的概念作一个必要的梳理与分析;第二部分梳理“劳工神圣”思潮的形成、推广及民粹主义的中国化;第三、四部分通过对“劳工神圣”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变调的梳理来呈现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丰富性,进而透视潜隐在其“变调”历程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文化传统流变的复杂性;第五部分透过对“劳工神圣”变调历程中作家主体性的失落与坚守的对照,反思文学发展及其文学史建构的问题;第六部分(结语)简明概括本文的主旨,展望重新审视、探究“劳工神圣"的变调历程及其意义折射对于进一步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劳工神圣”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变调的梳理来呈现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丰富性、透视潜隐在其“变调”历程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文化传统流变的复杂性,无疑是对渐已趋同定势化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以及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体系的进一步建构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名作《安提戈涅》,因其蕴含的深厚精神与哲思,为文学、哲学、法律等艺术思想界学者所瞩目。中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剧作《窦娥冤》,被王国维先生誉为“
本论文对《集韵》、《六书本义》、《字林考逸》这三部古代辞书的五篇序言凡例进行注释。《集韵》是北宋时丁度等奉诏编撰的一部集大成性质的韵书。《集韵韵例》对韵书产生、
一部以描述清末捻军与湘军的恩怨是非的历史著作--《星星草》,使凌力在20世纪70年代末闪耀崛起,成为历史小说创作队伍中的一颗闪亮“女星”。从《星星草》到《梦断关河》,大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