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级运动皮层神经接口的运动控制机制探索及运动辨识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PANJ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微电极制造及多通道神经信号记录技术的不断发展,从生物体提取神经元放电活动,并将其同计算机等外部装置连接通讯的神经接口系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灵长类动物神经接口,针对初级运动皮层,对灵长类动物的自适应运动神经控制机制以及运动辨识进行了深入探究。论文探究了猴子在不同干扰任务条件下的自适应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提出在猴子自适应运动过程中,初级运动皮层存在一种动态经济性神经元调配机制,通过改变调制运动方向和角度的神经元个数完成不同条件下的运动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我们先前关于猴子行为学数据的分析,提出一个适用于类似任务的自适应运动控制框架假设,将行为运动水平上的经济性与神经系统细胞水平上的经济性纳入同一框架,揭示了生物自适应运动中的经济性原则,符合生物进化的基本方向。基于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放电信号,利用常用的模式识别算法,对猴子的运动意图进行辨识。发现在解码不同的运动变量时,选择合适的神经元对于解码效果影响很大;同时,不同类别神经元对不同变量解码的差异也证实了基于双因素方差分析对神经元进行功能分类的有效性。此外,基于合适的神经元在运动真正实施之前的运动准备阶段就能较为准确地提取运动意图,这对智能假肢的神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还使用经典的卡尔曼滤波算法对猴子手的运动轨迹进行跟踪。通过选择合适的神经元活动和运动轨迹,用最小二乘和极大似然估计对模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估计,构建猴子手运动轨迹的卡尔曼滤波模型。结果表明采用构建的卡尔曼滤波器可以有效实现对猴子手运动轨迹的预测和跟踪。卡尔曼滤波模型的构建实际上就是对猴子运动习惯的学习,将该模型用于对未知运动轨迹的预测,进而控制假肢运动,对未来假肢系统的仿生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以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学位
伴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实际中产生了大量的三维生物医学图像。对这些三维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需要促进了三维图像的分析与可视
当中央空调系统某个设备出现故障时,维护人员要迅速确定故障所在并加以排除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另外,设备一旦发生故障,通常需要异地厂家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家亲临现场进行
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其清洁、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日益提高。而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光伏能源连接入网的载体,其运行状态与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随之增
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电力、供水、天然气与石油、通信等。在这些系统中,电力系统尤为重要,因为许多其它基础设施系统都需要电力来保证它们的运行
随着宽可调谐激光光源、全波光纤和超宽带光放大器的出现,密集波分复用(DwDM)日益成为光纤通信的主流技术,作为复用/解复用器核心的光滤波技术备受关注。信道数目的不断增加使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涌现,在多媒体技术逐渐成熟的基础上,教学技术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型教学媒体,它就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
中医脉诊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传统脉诊依靠医生手指的感觉检查和分析脉象的特点
红外成像系统由于其隐蔽性好和不易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等优势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当目标为远距离成像时,占据的像素个数往往较少,容易淹没在背景中。尤其当背景复杂时,更
多自主体系统协调控制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新方向,被广泛应用到多机器人系统、无人机系统和移动传感网络中。多自主体协调控制的主要难点在于在有限的计算能力和信息交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