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况是由盛唐向元和诗坛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顾况出儒学世家吴郡顾氏,为顾雍、顾野王之嫡系裔孙,有着良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但顾野王而后的隋唐时期,顾况一系由原来的世家大族降为庶族寒门。吴郡(今苏州)为顾况祖籍和郡望,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为顾况籍贯,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为顾况里居。顾况早年读书山林,至德二年,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他大部分时间在江南一带宦游,从事盐政工作,做的都是僚属一类的小官,不甚得志。大历二年至四年间,与李泌、柳浑交游,结下深厚友谊,对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影响很大。后入韩混幕府,任节度判官,颇受重用。贞元三年,柳浑、李泌相继辅政,顾况以校书郎入征长安,后迁著作郎,这是他一生所任最高官职。顾况在长安的政治生涯,只短短的三年时间便随着好友柳浑、李泌的相继去世而结束,被贬饶州司户参军。数年后,因复调希望破灭而归隐茅山,正式加入道教。顾况身历盛唐和中唐,对唐代社会生活的衰变有着深切的感受,和当时许多士子一样,他的思想人格中有着儒、释、道文化的多种因子,呈现出复杂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还带着吴中地域文化的鲜明痕迹。他是孔门之狂者,出释入道之仙侣,擅画解乐之吴中才子。顾况诗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以十三章为代表的乐府诗,揭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提出了异常尖锐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战争问题、腐败问题、妇女儿童问题。首句标其目的体制形式,具有开创意义。顾况善解音乐,他的音乐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的题画诗渗透着自己的绘画经验和审美情趣,体现了重主观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其笔下的山水、景物诗,也凝聚着画家的技艺和匠心,具有绘画一样的艺术美。顾况诗歌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山,是顾况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是把握顾诗美学风貌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顾况诗歌的审美风格是复杂多样的,既具时代特征,有清丽、高逸之作;又超出时代之外,显示出亦俗亦奇的美学风貌。顾况诗文,唐代已经结集,二十卷,今存皇甫湜序。宋、元时期,逐渐散佚,只见载于类书、总集与选集中。明清时期,顾况诗文得到收集和整理,共有三个系统的版本流传,二卷本系统《华阳真逸诗》二卷、《顾况集》二卷;三卷本系统《华阳集》三卷附顾非熊诗一卷;四卷本系统,乃以胡震亨《唐音统签》顾况诗四卷为基础成就《顾逋翁诗集》四卷本,后为全唐诗照单收录,成为研究者最主要的文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