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性”本是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由于“人文精神”本身内涵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对“人文精神”理解的有失偏颇,中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建构也存在偏颇。中学语文教学在儒家思想影响下过分强调学生在人性善美的前提下与外界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崇尚积极入世,展现世俗人生的进取,忽略中学生对于人性真实、生命意义、终极价值等内在精神的关怀和寻求。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试着利用异质文化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和冲击力,挖掘西方现代派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人文内涵,找到西方现代派小说在心灵、人性以及生存困惑等方面的思考与中学生内心需求的契合点。笔者希望以此为基础将西方现代派小说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结合起来,并从理论和策略两个层面勾勒出在西方现代派小说教学中建构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初步设想。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概括交代了人文精神内涵及其当代阐释,并基于语文教育中“人的失落”这一困境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建构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简单梳理了本研究的背景。主要从中学生的内心需求,中西方人文精神传统的对比以及20世纪中国小说和现代西方小说尤其是西方现代派小说在对人的认识、表现方面的异同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接着,本文着重分析了西方现代派小说对于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的意义,从理论层面论证了本研究的可行性。西方现代派小说流露出的“人的觉醒”和对“自我的发现”,与中学生渴望释放自我、寻求“人之为人”的价值所在的生命意识是相契合的。西方现代派小说毫不掩饰对“人性恶”的忧惧,并且对人类孤独感和共同命运充满悲悯,这份清醒的生命意识和关怀彼岸的情怀正是传统儒家思想熏染下的当代中国中学生人文精神底蕴里所缺乏的。并且,西方现代派作家敢于自省、直面和充满担当的西西弗斯式人格无疑为中学生主体人格的建构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真实范本。最后,本文的重点在于,在概述西方现代派小说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些在西方现代派小说教学中建构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策略部分着眼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基于一定的指导原则,提出实施方法,并指出了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和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