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多重效益,近年来,许多国家将高效发挥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造成很大影响。当前,针对城区和郊区间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差异的定量分析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以上海“城-郊”样带为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采用景观格局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在量化“城-郊”样带的基础上,分析“城-郊”样带上植被的组成特征;并借助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构建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的影响要素模型,对不同城市化程度下的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与自然因素(植被密度、植被覆盖度、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社会要素(土地利用、UI值、城镇人口密度、距市中心距离)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及其差异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研究区域的城、郊进行界定。结果表明:“城-郊”样带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此空间分异特征与上海行政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一致,可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基于野外调查,记录乔木和灌木共50科74属90种,城区、郊区的植被组成和结构方面存在差异。两区域植被物种数量和乔灌比例具有明显差异,呈现出城区的物种总数量高于郊区的现状。城、郊两区域重要值排前10位的乔木和灌木物种的相似性持平;从乔木树种重要值的数值来看,香樟在城、郊两区都居首位,且占据绝对优势。在城、郊两区域中常绿和落叶物种比例差异不大,皆表现为落叶物种所占比例稍高于常绿物种所占比例。四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即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的平均值在各区域的变化趋势皆为城区>郊区,表明城区和郊区的物种多样性间存在差异,且此种差异是人类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另外,郊区的植被密度略高于城区,但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城区大于郊区。(3)借助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构建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的影响要素模型,对城区和郊区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的各影响因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域的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影响因素对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显著性间存在差异。两区域皆表现出自然因素对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的贡献高于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中植被覆盖度起到主导作用(P<0.01),而植被密度与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间并没有体现出相关关系。社会经济因素中城市化程度UI值、城镇人口密度与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间并没有体现出相关关系。城区土地利用与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间无相关路径存在,而在郊区此影响路径却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1)。城区中距市中心距离通过植被覆盖度这一中间变量对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P<0.01),而在郊区距市中心距离与城市绿地木本植被碳储量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为有效提高城市绿地储碳能力,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根据城区和郊区的不同碳储量影响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