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磷的形态分布及其吸附释放特征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sb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了引水工程的恢复湿地土壤和自然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被条件下(芦苇植被、碱蓬植被和光滩)0-50cm深度土壤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比较不同样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并采用磷释放风险指数(ERI)评估表层土壤磷释放诱发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表层土壤全磷(TP)平均含量为541.58mg/kg,自然湿地土壤TP含量高于恢复湿地,芦苇地土壤TP含量高于碱蓬地和光滩土壤。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的平均含量及其在TP中所占比例排序为:无机磷(IP)(355.10mg/kg,65.57%)>残余态磷(RP)(134.95 mg/kg,24.92%)>有机磷(OP) (51.63 mg/kg9.53%)。自然湿地土壤的OP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湿地,但两地土壤的IP和RP无显著差异;有植被样地土壤TP、IP和RP含量均高于光滩。大部分样地土壤IP和OP含量随深度增加无显著变化,土壤RP含量的垂向分布趋势大体表现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湿地土壤各形态磷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土壤pH和不同粒径的团聚体比例。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Qmax)在139.40~224.06 mg/kg之间,最大缓冲容量(MBC)在46.00~307.28之间,自然湿地土壤Qmax和MBC高于恢复湿地土壤,芦苇地土壤Qmax和MBC高于碱蓬地和光滩,说明自然湿地(尤其是芦苇地)土壤对磷具有较好的缓冲能力。不同样地土壤的磷解吸率范围为3.34~16.85%,有植被样地土壤的磷解吸量和解吸率高于光滩,恢复湿地土壤磷的平均解吸率高于自然湿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土壤磷吸附和持留的重要因素是土壤活性铁和活性铝含量。ERI评估结果表示,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释放磷诱发富营养化的风险处于高风险水平(ERI≥25%),恢复湿地土壤磷释放诱发水体富营养化风险高于自然湿地土壤,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黄河三角洲湿地(尤其是恢复湿地)土壤的固磷能力、降低土壤磷的释放风险将成为湿地保护和管理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其他文献
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壮大,必须不断地寻找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有效资源,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获得相应的利润。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
新近刊佈的《李裔墓誌》爲研究晚唐昭義軍的劉廣之亂提供了重要的新史料。在會昌伐叛成功三十年後,劉廣仍能以劉稹之後的名義號召起事,證明唐廷此前的善後措施並不成功。出土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数据备份技术。该文首先介绍数据备份的发展历程,然后论述数据备份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数据备份的概念、基本内容、关键技术以及主要软件产品等方面,
教学计算时间是指钟表技术对教学活动计量化所展现的数量系统,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时间区分即固定的45分钟课时。教学计算时间呈现出的形态之客观既成、结构之有序分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