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现状,构建并检验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的理论模型。方法:首先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重测检验、同质性检验等方法对锻炼基本需求量表(BNSS)进行修订与检验。其次随机抽取徐州市5所中学,发放自主支持量表、锻炼基本需求量表、动机量表、计划行为量表、学校、家庭、社区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以600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对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现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层回归对数据进行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路径分析。结果:修订的锻炼基本需求量表,最终抽取3个因素,得到了由14个题项构成的初中生锻炼基本需求量表。同时对量表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量多集中在小运动量上,各变量之间以及和参与行为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性别上,自主支持、能力需求、内部动机、行为控制知觉、锻炼意向及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年级差异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多数变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时自主支持、能力需求、态度、学校和社区未表现出差异性,其余各变量上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分层回归模型中6因素均对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产生影响。其中自主支持与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内部动机。从结构方程模型上发现,源于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感可以预测锻炼基本需求、进而可以预测自我决定动机,而后通过计划行为影响锻炼意向,最终影响参与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客观因素对行为有直接影响效果,且客观因素又会通过锻炼意向对行为产生影响。建立的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模型分别能够解释男生锻炼行为的23%和女生21%,多群组分析显示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修订后的锻炼基本需求量表(BNSS)在初中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一种有效且实用的需求工具在初中生体育锻炼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初中生群体运动量显著偏低,且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自主支持、锻炼基本需求、自主性动机、计划行为和锻炼意向等变量均对参与行为有贡献,在锻炼意图形成过程中态度和主观规范起到重要作用。客观因素(学校、家庭和社区)作为锻炼意向和行为之间的变量,起到调节作用,且能够提高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建立的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行为的形成路径,但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