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研究使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rogrammedcelldeath-Ligand1,PD-L1)抑制剂治疗对肿瘤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可以评估肿瘤患者使用PD-1/PD-L1抑制治疗是否会对右心室功能产生影响,并协助临床医生在治疗期间有目的性的监测患者右心室功能指标,评估患者心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防出现相关心脏毒性后果,发挥PD-1/PD-L1抑制剂的最大功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经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肿瘤科的临床医生制定使用PD-L/PD-L1抑制剂治疗方案(剂量:2mg/kg,给药方式:静脉输注,3周/次,每次持续30分钟)的肿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接受该方案治疗前、治疗第12周、24周时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资料的采集,包括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以及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应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获取本研究所需的右心室功能评估指标:右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右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通过公式计算出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后文均用FAC指代);应用M型超声在右室侧壁三尖瓣瓣环处测量获取三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再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获取三尖瓣瓣环处的TDI图像,可以测量三尖瓣环收缩速度(TAP S’)等,通过公式计算出右室心肌做功指数(RVMPI);再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获取右心室容积参数,经研究对象体表面积矫正计算后获得右室射血分数(RVEF)。对三次获得的一般资料及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评价治疗不同阶段PD-L/PD-L1抑制剂是否对右心室功能产生影响。结果研究对象治疗不同时期的一般资料统计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对象体重(61.63±7.5 VS61.40±7.9 VS 60.93±7.71)、体表面积(1.77±0.12 VS 1.77±0.13 VS 1.76±0.13)在治疗第24周时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治疗第12周、24周的心率较治疗前加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而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三次测量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研究对象治疗的不同时期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统计对比结果显示:各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各个时期肌钙蛋白I水平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与肌钙蛋白I水平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RVMPI与其他超声心动图指标均呈负相关;FAC、TAPSE、3D-RVEF三个指标互呈正相关;而c Tn I与RVMPI呈正相关,与FAC和3D-RVEF呈负相关。结论1.本研究中对使用PD-L/PD-L1抑制剂治疗的30例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第12周、24周时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室功能指标进行监测。研究结果显示:PD-L/PD-L1抑制剂对研究对象右心室功能在治疗24周内未产生明显不良影响,故本研究可以初步说明PD-L/PD-L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心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也可长期使用,为肿瘤患者带来希望。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肌钙蛋白I水平与右心室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c Tn I是近年来发现的一项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心肌标志物,c Tn I只在心肌细胞表达,可有效检测心肌损伤及心肌细胞坏死,欧洲肿瘤内科协会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抗肿瘤治疗中定期检测c Tn I,实现药物引起心肌毒性的临床判断,故本研究初步说明临床可以考虑应用超声心动图联合肌钙蛋白I来监测PD-L/PD-L1抑制剂治疗过程中的心脏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