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言和目的语在语言结构、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翻译中各种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损失不可避免。译者要通过各种补偿策略把这种损失降低到最少。而补偿是其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翻译补偿理论在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翻译补偿理论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八十年代之后,补偿理论开始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翻译补偿的定义还未在学术界达到共识,其理论框架也存在诸多分歧,奈达,斯坦纳,夏廷德等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补偿理论。因此,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翻译过程中的补偿策略。本文就是为此目的而展开的有益探索之一。为此,本文作者仔细研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红楼梦》英译全本中的翻译习语时所采用的翻译补偿策略,以图对翻译补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由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完成的《红楼梦》英译全译本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肯定。其译作文学性和创造性极其突出,习语的翻译忠实生动。本文在国内外翻译补偿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随机从中抽取了150个习语,从语言学层面和审美层面方面所采用的翻译补偿策略进行分类和分析,旨在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杨宪益对《红楼梦》习语的翻译补偿策略,对其成功和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找出采用这种补偿策略的原因,论证和补充翻译补偿理论中有关译者作用方面的内容。
分析显示,在所抽取的全部150个例子中,译者对其中的75%进行了补偿。语言学层面的补偿明显高于审美层面的补偿。其中语言学层面的补偿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词汇层面上,译者主要采取了增益、具体化、概略化、省略、加注五种补偿策略。语篇层面上,翻译补偿是通过增加逻辑连词和人称代词两种方法得以实现。审美层面上,译者侧重于对声音和结构进行补偿。声音上的补偿与结构上的补偿相互有促进作用。此外,需求原则和等功能原则在习语翻译补偿过程中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