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珠江河口中的光滩、芦苇和红树林三种典型的湿地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模拟的方法,比较了不同类型湿地沉积物硝化及反硝化作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可交换态氮的赋存形态及含量进行了分析,为探讨环境因子的变化对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湿地不同生态环境沉积物表层总氮和可交换态氮的含量各有差异,主要受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沉积物类型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不同生态环境中可交换态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均为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不同形态的可转化态氮在相同的粒度沉积物中的含量均呈现相同的规律,为SOEF-N> WAEF-N> IEF-N>SAEF-N,表明SOEF-N是参与氮循环的主要形态。另外沉积物细颗粒中的可转化态氮比粗颗粒中的多,细颗粒对氮循环贡献较大。三种不同生态环境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均呈现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氨氧化细菌和硝化速率在12月份最大,9月份最低。反硝化细菌和反硝化速率在9月份最低,12月份最高。细菌数量与作用速率之间保持较高的相关性,是影响珠江口硝化和反硝化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一个月份中硝化和反硝化速率由高至低均为红树林区>芦苇区>光滩区。说明植物的存在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大型植物根系对硝化作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河口湿地氮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度、pH、盐度、氨氮的浓度和硝态氮浓度对沉积物硝化作用和反硝化均存在一定的影响。较高的盐度和较低的pH对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适宜的硝化和反硝化温度在28℃左右,盐度为5‰。。反硝化速率硝化作用在pH为8.5时最强,反硝化在pH7.5时最强。氨氮对氨氧化细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含氨氮浓度较高的培养液中硝化速率较大。在一定条件下,随着硝态氮的浓度的降低,反硝化速率变小。通过对比可知,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光滩湿地沉积物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变化比红树林和芦苇幅度大,说明而且植物存在的湿地比无植物存在的湿地对环境变化的适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