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肠杆菌O157:H7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食源性病原菌,能够在土壤、食物、人体之间进行传播。人体感染大肠杆菌O157:H7之后会引发腹泻、尿毒症等病症,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同时,吉林省土壤pH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现出天然的pH梯度带。为了因地制宜地管控土壤微生物,减少大肠杆菌O157:H7暴发的可能性,保障人类健康,本实验将吉林省不同pH的土壤作为试验土壤,研究大肠杆菌O157:H7在不同pH土壤中的存活行为,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环境对大肠杆菌O157:H7存活的影响。本实验采集了吉林省不同地区的土壤并根据pH差异分为弱酸性土壤(pH≤6.5)、中性土壤(6.54+-N、水分)和土壤微生物等,间接影响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NO3--N、clay(黏土含量)、NH4+-N等土壤理化性质也会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而TP会促进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除了土壤理化性质之外,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生物因素也会影响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呈负相关。土壤中的变形菌能够促进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而嗜酸菌会抑制大肠杆菌O157:H7的存活。综上,本次实验所采用的土壤空间距离远,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大,在评价大肠杆菌O157:H7在土壤中的存活时,应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综合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