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超声评价不同放疗剂量对靶区内大动脉的损伤目的:将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肝后段勾画在靶区内进行上腹部照射,运用常规超声、瞬时波强技术检测腹主动脉早期损伤的情况,以评价靶区内不同放疗剂量对兔腹主动脉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对照组,实验A、B组各15只,将腹主动脉肝后段勾画在靶区内行上腹部照射,分别给予单次剂量20Gy、30Gy放疗,对照组10只,给予OGy假放疗。放疗前(T0期)、放疗后2周(T1期)、放疗后6周(T2期)、放疗后12周(T3期)、放疗后24周(T4期)各组均用常规超声(IMT、PI、RI)及瞬时波强技术(β、Ep、AC、AI、PWVβ、Δd、W1、W2、NA等)检查腹主动脉肝后段,分析同组不同时期及同时期不同组各参数之间的差异。T1期、T2期、T3期、T4期处死实验组兔各2只、对照组兔1只取腹主动脉肝后段行病理检查,观察组织学改变。结果:1放疗前(T0期),实验A、B组与对照组各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自身纵向对比2.1实验A组、B组:T0~T4期,两者均表现出β、Ep、PWVβ、W2逐渐增大,AC、Δd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期达到峰值;T4期与T3期比较,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PI、RI、AI、Wl、NA在T0~T4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对照组:T0~T4 期,β、Ep、PWVβ、W2、AC、Δd、IMT、PI、RI、AI、W1、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横向对比3.1实验A组与对照组比较:T0期,实验A组与对照组各参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期,同一时期实验A组β、Ep、PWVβ、W2均较对照组增大,AC、Δd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PI、RI、AI、W1、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实验B组与对照组比较:T0期,实验B组与对照组各参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期,同一时期实验B组β、Ep、PWVβ、W2均较对照组增大,AC、Δd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PI、RI、AI、W1、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实验A组与实验B组比较:T0期,实验A组、B组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期,同一时期实验B组β、Ep、PWVβ、W2较实验A组增大明显,AC、Δd较实验A组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PI、RI、AI、W1、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病理:对照组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内弹力膜完整,无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无脂质沉积,未见单核细胞或泡沫细胞。T1期,实验A、B组变化均不显著。T2~T4期,实验A、B组动脉内膜逐渐变得不光滑,内弹力膜逐渐缺失,平滑肌细胞排列逐渐紊乱,单核细胞及泡沫细胞、脂质沉积逐渐增多,实验B组变化更明显;T4期,实验B组3只兔腹主动脉外膜层内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内见血栓形成。结论:1通过将兔腹主动脉肝后段勾画在靶区内照射建立动物实验模型,排除年龄、吸烟、高血脂、高血糖等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干扰因素,以研究单一因素放疗对大动脉的损伤。2常规超声、病理在观察周期内(24周)均未发现兔腹主动脉有斑块形成,放疗后6周病理可见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瞬时波强技术在放疗后2周可检测出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表明瞬时波强技术较常规超声及病理技术在评估放疗导致动脉损伤方面更敏感。3通过瞬时波强技术检测出靶区内的兔腹主动脉受到照射后,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30Gy剂量组较20Gy剂量组损伤更严重;观察周期内,20Gy、30Gy剂量组均在12周时表现为动脉弹性降低达峰值,之后损伤持续存在,但未继续加重。第二部分 超声探讨腹部脏器放疗对周围大动脉的影响目的:采用放疗设备对新西兰大白兔肝脏靶区进行放疗,运用常规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价腹主动脉肝后段的受损情况,探讨腹部脏器放疗时是否会对周围的大动脉造成损伤。方法:将15只雄性大白兔归为实验C组,在肝脏放疗靶区内给予剂量30Gy单次放疗(第一部分实验B组放疗深度为4.5cm,第二部分实验C组放疗深度为2cm);放疗前(T0期)、放疗后2周(T1期)、放疗后6周(T2期)、放疗后12周(T3期)均用常规超声(IMT、PI、RI)及瞬时波强技术(β、Ep、AC、AI、PWVβ、△d、W1、W2、NA等)检查腹主动脉肝后段,分析不同时期各参数的变化。各期超声检查前兔耳中动脉采血行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生化指标检查,并与超声参数行相关分析。T1期、T2期、T3期分别处死2只实验兔取腹主动脉肝后段行病理检查,观察组织学改变。并将实验C组超声参数分别与第一部分实验B组、对照组对比,分析同一时期不同组之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1放疗前(T0期),实验C组与对照组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自身纵向对比:T0~T3期,实验C组β、Ep、PWVβ、W2、Hcy、hs-CRP逐渐增大,AC、△d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PI、RI、AI、WI、NA、TC、TG、LDL-C、HDL-C 在 T0~T3 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Hcy与β、Ep、PWVβ、W2、hs-CRP呈正相关,与△d呈负相关,与 AC、AI、W1、NA、TG、TC、LDL-C、HDL-C、IMT、PI、RI不呈线性相关;hs-CRP与β、Ep、PWVβ、W2、Hcy呈正相关,与 AC、AI、W1、NA、△d、TG、TC、HDL-C、LDL-C、IMT、PI、RI不呈线性相关。4病理:T0期,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内弹力膜完整,无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无脂质沉积,未见单核细胞或泡沫细胞。T1期较T0期变化不显著。T2~T3期,实验C组兔腹主动脉内膜逐渐变得不光滑,内弹力膜逐渐缺失,平滑肌细胞排列逐渐紊乱,单核细胞及泡沫细胞、脂质沉积逐渐增多;T3期仅见一只实验兔腹主动脉外膜层血管管壁增厚,内未见明显血栓。5实验C组与对照组、实验B组比较:5.1实验C组与对照组比较:T0期,两组比较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期,实验C组运、Ep、PWVβ、W2、Hcy、hs-CRP较对照组增大,AC、△d较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PI、RI、AI、W1、N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实验C组与实验B组比较:T0期,两组比较各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期,实验B组β、Ep、PWVβ、W2增大更明显,AC、△d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PI、RI、AI、W1、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肝脏靶区照射后,常规超声、病理均未观察到兔腹主动脉有斑块形成,放疗后6周病理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早期表现;运用瞬时波强技术能在放疗后2周检测出实验组兔腹主动脉较对照组兔腹主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由此推测腹部脏器放疗时周围的大动脉会出现早期损伤,瞬时波强技术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手段。2 肝脏靶区照射后,Hcy、hs-CRP增高,均与β、Ep、PWVβ、W2呈正相关。3 放疗靶区内大动脉损伤较靶区周围大动脉损伤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