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MW墙式布置对冲燃烧锅炉防止高温腐蚀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us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锅炉排放NO_x的标准随之更严格,低氮燃烧技术在全国各地的锅炉中的得到应用,但实施低氮燃烧技术后,水冷壁的高温腐蚀现象愈发普遍,随之而生的经济和安全问题不可小觑,因此研究高温腐蚀解决措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文针对某电厂600MW对冲燃烧锅炉的高温腐蚀问题,通过现场工业试验测取运行数据,分析高温腐蚀原因,并通过单相冷态试验和热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解决方案。本文中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锅炉燃用低硫煤,收到基全硫0.36%,炉膛温度在正常范围内,但随着负荷的增加炉膛温度有所升高,水冷壁附近的气氛还原性强,O2浓度范围为0~0.18%,CO浓度范围为4.18%~12.9%,煤粉在燃烧器的预混段内已被点燃,着火点位置在距离一次风喷口300~400mm处,煤粉随旋流气流扩散到两侧方向,易冲刷侧墙。根据结果分析该锅炉发生高温腐蚀主要是因为旋流煤粉燃烧器煤粉组织不合理,煤粉外浓内淡地分布,大量煤粉在燃烧器旋流区域燃烧,未燃尽煤粉易被甩到水冷壁,与壁面附近的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根据该锅炉发生高温腐蚀的原因,并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温腐蚀防治措施的研究,本文提出从燃烧器结构优化和引入贴壁风来解决该问题。根据冷态试验台的模化原则,本文按1:4比例设计、搭建了单只燃烧器冷态试验台,由改变内、外二次风旋流叶片的位置而改变旋流强度,通过延长各个风喷口长度改变预混段长度,研究不同结构燃烧器的回流区及扩展角,试验结果表明燃烧器处于旋流强度最弱,预混段由一次风喷口与内、外二次风喷口各有一段距离布置改为预混段最短,即中心风、一次风和内二次风的喷口均与燃烧器扩口平齐时,回流区面积最小、扩口角度较小,射流刚性较强,对侧墙的冲刷减少。本文对安装高宽比分别为0.61、1和1.64的横长方形、正方形和竖长方形,直径为260mm的圆形贴壁风喷口的锅炉进行热态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高宽比为0.61的横长方形防高温腐蚀的效果较好,贴壁风所覆盖区域的气氛氧化性明显提高,氧气范围由0.0005%增加至3%~7%,一氧化碳范围由5%~10%降低至1%以下,水冷壁侧墙平均温度由1380K降低至1100K。因此本文最终的改造方案为对锅炉前后墙靠近两侧水冷壁的燃烧器进行优化改造,在前后墙靠近两侧墙的位置各安装6只高180mm,宽295mm,高宽比为0.61的横长方形贴壁风装置。本文对采用燃烧器优化结构及不同贴壁风结构的锅炉进行热态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相比于原锅炉两侧水冷壁附近的整体氧气浓度明显提高,一氧化碳浓度和侧墙平均温度明显降低。因此本文预测锅炉采用推荐的改造方案后高温腐蚀问题可以得到较大缓解。
其他文献
平菇是我国栽培最广、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和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特点,而倍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据报道,包括平菇在内的多种食用菌都具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
多孔介质内的流体流动与换热现象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常见于核反应堆安全设计、物品干燥、核废料处理、电子器件冷却、颗粒堆积床中的放热化学反应等等的具有内热源的多孔介质
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与高污染性限制了人类社会对于能源的使用,超级电容器(SCs)因其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充放电、安全环保等突出的优势成为了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储能
利用单分散纳米粒子形成三维有序结构或者超晶格结构的自组装功能材料已经成为材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纳米粒子自组装已经从单组元组装向双组元甚至更高组元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下对主观幸福感(SWB)的影响,并且使用的是总体(国家/省级)污染和天气数据。我们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2002年和2007年的个人数
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B)及丝兰(Yucca,Y)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水平的SB及Y,确定其促进哺乳犊牛生长的最适添加剂
近年来,随着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和市场的日益成熟,其应用范围也逐渐向大型储能系统拓展。为实现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储能装置,研发比容量高、使用寿命长和倍率性能优异的电极材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能源作物。随着农业种植模式和耕作制度的调整,生产上对脱水快且收获时含水量低的宜机收品种需求日趋迫切。但在实际生产中,
目前工业生产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热能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被利用,剩余工业产生的热能因无法被利用而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对余热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回收是解决化石能
针对传统结构震后残余变形大、难以修复的问题,同济大学吕西林院士引进“可恢复功能城市”的抗震设计理念,旨在使结构在地震中不发生破坏或是仅发生可以迅速修复的破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