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研究表明,唾液酸是一种重要的糖物质,位于细胞表面糖缀合物的最末端,在细胞粘附、识别、炎症反应以及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唾液酸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及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对细胞表面唾液酸以及其相关的唾液酸糖基转移酶的功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LPS诱导细胞,建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凝集素SNA及MAA对细胞表面唾液酸进行荧光标记,并利用流式细胞术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细胞损伤后其表面唾液酸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μg/mL的LPS处理可引起细胞的部分损伤。SNA结合唾液酸的流式结果显示,当LPS处理4h时,α-2,6唾液酸含量略有降低,其中10μg/mL LPS处理组的荧光强度比对照组降低了31%。当LPS处理24h时,α-2,6唾液酸含量显著增加,其中10μg/mL LPS处理组的荧光强度比对照组升高了119%。该结果与SNA染色的激光共聚焦结果相一致。MAA结合唾液酸的流式结果显示,当LPS处理4h时,α-2,3唾液酸含量也存在降低趋势,其中1μg/mL LPS处理组的荧光强度比对照组降低了42%。当LPS处理24h时,10μg/mL LPS处理组的α-2,3唾液酸的荧光强度比对照组升高了37%。该结果与MAA染色的激光共聚焦结果相一致。在获得细胞损伤后细胞表面唾液酸的变化情况后,我们初步研究唾液酸相关的糖基转移酶变化情况。qRT-PCR结果表明,LPS处理细胞后,细胞的ST3-1、ST3-4及ST6-1均发生表达水平的变化,推测α-2,3连接的唾液酸的表达变化可能与ST3-4有关,α-2,6连接的唾液酸的表达变化可能与ST6-1有关。本研究使用LPS诱导细胞损伤,发现了细胞表面唾液酸的变化规律,并对唾液酸变化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该结果为研究唾液酸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理解唾液酸及唾液酸转移酶在细胞活动中的功能提供了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