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短间隔冲击-振动耦合力学试验理论与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短间隔冲击力学环境广泛存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应用中,如钎杆凿岩,发动机活塞冲程等,此类重复作用的高应变率动态载荷是众多材料疲劳损伤和结构件失效的关键因素。特别对于一些特殊的多次高冲击环境,典型如多层硬目标侵彻弹药的高速侵彻过程,其引信机构及控制组件不但直接承受连续穿层过程的高幅值加速度作用,同时还受应力波传递和结构响应振动的影响,力学环境呈现多次冲击-振动耦合特征。该力学环境既是弹体及引信机构必须能够有效承受的力学载荷,也是引信控制系统计层识别与起爆控制的关键输入参量,因此,引信组件的结构可靠性和控制功能验证需进行苛刻的多次冲击-振动耦合力学试验;目前此类验证仅可依赖于靶场试验方法,存在周期长、费用高、回收困难等一系列显著问题。综合已有研究来看,现有各类多次冲击试验手段,可实现的冲击幅值及冲击频率往往无法同步匹配,难以满足一些苛刻的多次短间隔冲击试验需求,且更是缺乏一种有效的多次冲击-振动耦合力学试验方法,实现对侵彻引信的实验室等效验证,迫切的工程及军事应用需求,亟需开展多次短间隔冲击-振动耦合力学试验理论与方法研究。本文针对多层硬目标侵彻引信组件结构强度考核及计层起爆控制策略动态验证的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转台及冲击组件旋转自退让式多次冲击加载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主动激振与自激振动复合的振动加载方法,实现了多次冲击-振动耦合力学环境模拟,在此基础上对力学试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针对典型多层硬目标侵彻引信力学环境实验室等效模拟的技术需求,凝练了模拟试验的关键技术指标,基于指标提出了转台旋转式多次冲击加载和主动激振与自激振动耦合式振动加载方法。围绕该技术方案的实现,分析了力学试验中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经典接触力学模型,考虑能量损耗的碰撞接触模型以及圆柱共形间隙结构模型等基础理论与数学建模问题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奠定了后文关键技术研究的理论基础。针对多层侵彻过程多次冲击加速度模拟试验的技术需求,在分析典型多层混凝土靶侵彻试验获得的连续脉冲加速度信号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本文转台旋转式驱动方案的冲击接触对模型,并对该接触对冲击过程的加速度模型展开研究。根据冲击接触对的线接触结构特征,建立了考虑碰撞能量损耗的线接触结构非线性弹簧阻尼接触模型,由此建立冲击接触过程的刚体加速度模型;通过缓冲对比冲击试验分析了高冲击过程中应力波的存在,基于一维应力波传递理论建立了冲击接触过程的应力波加速度模型,分别通过设计的不同冲击试验并结合有限元方法验证了所提出的刚体加速度分析模型与应力波加速度分析模型。针对高速多层侵彻过程加速度信号粘连特征模拟试验的技术需求,总结了已有的侵彻加速度信号粘连成因及解决方案研究,据此设计靶场试验获得粘连加速度信号,通过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该粘连加速度信号,将其从信号组成上分解为多频振动响应分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拟试验的主动激振与自激振动耦合式多频振动加载技术方案;通过主动激振加载模拟加速度信号粘连的低频高幅值振动分量,通过颗粒体结构的自激振动加载模拟加速度信号粘连的高频低幅值振动分量。建立了冲击-振动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分别研究并建立了力学试验系统主要力学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离散元-有限元耦合分析模型以及离散元-动力学耦合分析模型,对力学试验系统关键的结构力学性能和动力学响应进行分析,形成了模拟侵彻加速度信号粘连特征的等效试验方法。针对设计结构中试验夹具与夹具基座间的圆柱共形间隙接触问题,提出采用分形理论从微观角度研究此类不满足Hertz条件的接触问题。采用三维Weierstrass-Mandelbrot函数描述试验夹具表面的微观形貌特征,有效考虑了接触面上等效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和塑性变形状态,基于Jackson-Green模型和构造的指数函数改进了等效微凸体接触变形各阶段的力学模型,通过与经典Hertz模型、Kogut-Etsion模型及J.Alcala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从弹性变形至塑性变形全过程中均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引入考虑分布域拓展因子的接触面积分布函数,并构造基于表面积比的圆柱接触形状修正系数,建立了改进的圆柱共形结构三维分形接触载荷模型,分析了典型参数对分形接触载荷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基于刚度与阻尼的物理意义,推导了接触刚度与接触阻尼的分形表达式,建立了基于分形理论的圆柱共形间隙结构动态碰撞接触模型,分析了典型分形参数和动力学参数对碰撞接触力的影响规律,更为客观的揭示了此类整体结构有限变形情形中接触力产生的本质机理。在总体方案设计,基础理论分析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冲击-振动耦合力学试验系统样机,开展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多次冲击加载和多次冲击-振动耦合加载对比试验研究,验证系统性能及指标参数。针对高动态运动过程观测技术难题,采用原理验证样机研究了基于高速摄影的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并在图像数据处理中通过动态模板更新的背景差分和角点检测提取运动件特征点像素坐标,进一步结合亚像素处理算法提升大视场测量精度,实现了一类不便于通过传感器直接测量的多次冲击加载下复杂动态运动过程观测和动力学分析,丰富了现有的高动态试验测量技术手段。
其他文献
装甲车辆传动系统相关部件的扭矩载荷特性是反映车辆动力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对应的测试环境通常空间狭小,还伴随着高速旋转和噪声干扰,使得传统扭矩传感器的安装、能量供给及信号传输等需求均难以实现,行业内亟需一种新型扭矩传感器来测量传动系统的扭矩载荷。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扭矩传感器能够在无线无源的状态下工作,且体积小、稳定性高,能够应对上述测试问题。在国内外学者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纤等领域的高聚化合物。当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前景等方面,对其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研究较少。为进一步了解其合成工艺的危险性,本文从合成过程的热效应、不同阶段产物分解的可能性和热危害、气体环境对产物稳定性影响的角度,对PEG6000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为研究PEG6000合成过程的化学反应热效应,将其合成过程分为8个步骤,采用反应量热仪
学位
陶瓷球和金属构成的复合结构,将高硬度材料与韧性金属结合起来,具有软硬交织的特点,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在坦克装甲、武装直升机、船舶等防护领域有着关键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陶瓷球+高强钢+不锈钢”交织特征的复合结构,阐述了复合结构的设计思想及各部分材料选择依据,研究了封装陶瓷工艺和增材成形工艺,分析了各部分的组织与性能。通过增材预置封装陶瓷获得了“陶瓷球+高强钢+不锈钢”复合结构,研究了复合结构整体的
针对制导炮弹高发射过载,高转速的动态环境和小体积要求,为研制满足性能要求的电动舵机,本文从抗高过载电动舵机总体方案设计、数学模型建立、控制策略仿真分析、舵控系统硬件电路与软件设计、实验验证等几方面开展电动舵机的设计研究工作。在抗高过载电动舵机总体方案设计方面,确定了以无刷直流电机为动力,以齿轮减速器作为传动机构,以电阻电位器作为位置传感器的电动舵机总体设计方案。通过缓冲结构设计减小作用在电机上的过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复杂旋转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越来越受到重视。滚动轴承作为旋转机械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其运行状态对机械设备正常工作乃至操作者的人身安全事关重大。因此,开展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传统的故障诊断技术特征提取能力不足,很难有效利用海量数据中的深层特征。同时,实际工业生产中,滚动轴承故障数据稀少,数据样本比例不平衡的特点,对依赖数据质量的深度
本文针对窄间隙坡口自动化MIG焊接过程中,焊缝特征信息不明显、图像处理时间长、系统精度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难题,开展窄间隙焊缝跟踪平台设计、坡口视觉图像处理和偏差计算、焊缝跟踪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系统软硬件集成以及实验验证等技术研究,突破了窄间隙坡口焊缝跟踪焊缝识别传感器设计、弧光、飞溅、烟尘等干扰条件下接缝图像处理算法精度和实时性等关键难点,研制了窄间隙坡口焊缝跟踪系统,设计了“模板匹配式”图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在社会发展和军事应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点体现。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应用环境的复杂化,人们对导航定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卫星导航接收机的性能需求也不断提高。在GNSS中,导航接收机对信号的捕获和跟踪处理将直接影响最终的导航输出精度,决定了GNSS接收机的性能。传
微纳卫星编队飞行任务对星间相对位置保持和轨道机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微纳卫星质量轻、体积小、功耗低等特点,亟需研制出一种比冲高、推力小、响应快的脉冲式轨控微推力器。本文针对“田园一号”微纳卫星编队飞行任务的技术需求,开展了轨控推力器的总体设计,系统主要包括一级储箱、稳压罐、电磁阀、传感器、电加热喷口以及控制电路。通过对比,最终选择R134a作为冷气推进系统的推进工质。随后基于理想气体的一维定常
316L不锈钢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而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对316L不锈钢的深入研究和其性能及变形机理的探索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探索晶粒尺寸对材料拉伸性能及断口形貌的影响、对材料轧制变形机制的研究、对试样冲击韧性的分析以及常温和低温环境下层状异构不锈钢的拉伸性能和协调变形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以316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冷轧+退火的传统工艺制备不同晶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