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代小说大家,老舍其人其文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鲜有从道德视野对老舍小说加以研究的。老舍的小说创作有别于以社会斗争为主旨的左翼文学,而以文化反思、文化改造为特色。在文化反思、文化改造的过程中,老舍选取的更多的是道德视点。道德叙写的背后,体现的是一代文学大家的人文情怀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对老舍小说叙写对象的切入,致力于在文本细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道德价值观进行精神意义上的探寻。老舍一贯采取的是二元叙写的模式。本文根据小说叙写对象的不同,分割出不同的道德空间,分别加以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作者对大小知识者道德败坏、道德失落现象的批判。老舍曾说,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给他的苦汁子是他写作的永远灵感。他塑造的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人物,揭示出的正是在封建思想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大小知识分子缺德无行的精神状态。出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在进行各种道德批判、道德讽刺的同时,作者几乎都为我们塑造起一个正面的形象,有意无意的透露了自己的道德期求与理想的道德模本。第二部分,对民间道德的双向叙写。底层市民家庭的出身,决定了老舍和劳动人民的天然联系。对这些普通劳动者既爱又怜的复杂感情,决定了老舍在对民间道德失落现象进行批判的同时,必然也会显示出对民间保留下来的纯朴道德的崇敬和礼赞。第三部分,善恶交锋中的变与不变。老舍自称是一种软而硬的性格。这种性格的“软”,让他对人对事,首先采取一种温和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软弱,一旦对方的行为超过了他的原则底线,他是绝不会妥协的。老舍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显示出作者对待恶的变化的方式和不变的态度。第四部分,人本视点中对传统的超越与坚守。老舍自小经历的贫困生活,使他深深懂得世上最伟大的哲学是“生存哲学”,这一深刻体验,渐变成他的人本意识,使他对生存、生命的尊重,超出了世俗的眼光。但他毕竟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浸染,在超越的同时,也必然会有所坚守。正可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作为一个文化型作家,老舍以小说的形态表达了他的道德批判和道德诉求,在批判与倡导的二元叙写中,体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