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脑脓肿的临床特点,为脑脓肿的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提供帮助,从而改善脑脓肿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程、感染机制、脓肿特点、细菌培养情况、治疗方式、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患者出院后随访3月-4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为预后良好,1-4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本组共诊治脑脓肿72例,平均年龄41岁(从5月-79岁)。男性47例(65.28%),女性25例(34.72%)。头痛39例(54.17%),发热29例(40.28%),局灶性神经功能症状48例(66.67%)。感染机制:隐源性43例(59.72%),血源性12例(16.67%),耳源性7例(9.72%),医源性6例(8.33%),鼻源性3例(4.17%),外伤性1例(1.39%)。72例患者均行头颅CT和常规MRI平扫+增强检查,其中有63例符合典型脑脓肿影像学表现,即脑脓肿在CT上的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内的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环形强化;在MRI主要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病灶,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强化,脓肿壁均匀光滑,无明显结节;9例为非典型脑脓肿影像学表现。46例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其中有40例表现为脓腔明显弥散受限,呈现高信号;5例表现为脓腔弥散不完全受限,呈高信号为主伴有低信号;1例表现为高于脑脊液的略低信号。7例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7例脑脓肿均检测到较明显的乳酸峰(Lac峰),但未检测到多种氨基酸峰(AA峰)和醋酸峰或琥珀酸峰。开颅脓肿切除43例,磁共振导航下立体定向穿刺手术治疗17例,保守治疗12例。术后有17出现并发症,所有并发症非手术直接造成。60例手术脑脓肿均行脓液需氧菌培养,其中25例另行厌氧菌培养。需氧菌培养阳性共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G+杆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草绿色链球菌1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厌氧菌培养阳性3例:G+厌氧脓球菌3例。治愈65例(90.28%):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58例,GOS 4分5例、GOS 3分2例;死亡7例(9.72%)。结论常规头颅CT及MRI平扫+增强检查结合DWI和MRS等有利于提高脑脓肿诊断的准确性,且有助于脑脓肿与颅内肿瘤相鉴别,在脑脓肿诊断准确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并选择恰当治疗方式、准确把握脑脓肿的手术时机和指征,配以个体化综合性治疗,脑脓肿患者的预后会得到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