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病例回顾分析方法,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进一步预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血管痉挛,为实际工作提供临床诊疗依据。方法:依据《欧洲卒中组织2013年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指南》,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符合的自发性SAH患者130例,全部患者先经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筛查后再行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106例。目前国内外研究对于a SAH后CVS诊断的统一标准尚无定论,但目前在专家共识对的CVS诊断依据:①SAH经治疗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又进行性加重,同时可伴随发热、血象高且无感染证据;②意识进行性加深;③出现神经系功能缺失。如出现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④出现颅高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⑤DSA显示CVS;⑥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发现血流速度变化,动脉参数的变化及血流杂音出现。有上述内容的两项,除外二次出血、出血造成的血肿、脑积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其他病因者可诊断为CVS。CVS的判定和严重程度分级方法:CVS程度分级为:弥漫性:在动脉瘤附近部分血管缺血范围大2cm以上,其中轻微的血管直径缩小25%~50%,严重的血管直径缩小超过50%;周围性:在远端部分血管缺血范围达2cm;局灶性:单个局部缺血;多局灶性:多个局部缺血。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发病年龄、CT-Fisher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血钙、血钠、血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共13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用秩相关分析等级资料即确立与早期血管痉挛的相关性;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ECVS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中年龄、血钠、血钙、血镁、血糖、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计数资料中改良Fisher分级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相关性分析年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改良Fisher分级、rs>0,与ECVS正相关(P<0.01);血钠、血钙、血镁rs<0,与ECVS负相关(P<0.05或<0.01),见表2。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n=106)a SAH后ECVS的危险因素,明确ECVS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年龄(老年)、CT-Fisher分级(分级高)、血钠、外周血白细胞的回归系数(b)>O、比值比(OR)>l,为E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或<0.01);血钙(高)回归系数(b)<0、0R<1,为ECVS发生的保护因素(P<0.01),见表3。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年龄、血钠、血钙、血镁、血糖、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改良Fisher分级与早期血管痉挛均具有相关性,其中年龄(老年)、CT-Fisher分级(高级)、血钠(低钠)、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ECVS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可对血管痉挛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