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以秦川牛和中国荷斯坦牛的双胎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SSCP 分子标记方法对FSHβ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测序对其基因的5’端、第3 外显子和3’端进行了序列分析,旨在探索牛双胎性状的分子标记的适宜方法,为今后高繁殖力牛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FSHβ基因5’端多态性及序列分析 秦川牛在FSHβ基因5’端的三对引物(FSH?P1、FSH?P2、FSH?P3)扩增片段均有多态,中国荷斯坦牛除了引物FSH?P1 所扩增片段没有检测到多态外,在其两对引物扩增片段中均发现存在多态。 (1)对于引物FSHβP1 扩增片段,在秦川牛上检测到AA、BB 和AB 型三种基因型,群体多态信息含量(PIC)达到了中度多态(0.5>PIC>0.25),秦川牛群体中多态性高,遗传变异较大,而在中国荷斯坦牛中只检测到了1 种基因型,该位点未发现多态。测序结果显示,秦川牛中AA 基因型个体在65bp 插入了一个G 碱基;BB 基因型个体在73bp、281bp 和284bp 碱基处发生了突变,73bp 处插入了一个T 碱基,281bp 处T→G,284bp处G→A。 (2)对于引物FSHβP2 扩增片段,在秦川牛和中国荷斯坦牛上均检测到了多态性,均出现了正常型和突变型个体,秦川牛正常型个体在642bp处G→A,突变型个体在642bp处G→A,690bp 处C→G。在中国荷斯坦牛中正常型个体和突变型个体在642bp 处的突变与秦川牛一致,均发生G→A 的突变,另外突变型个体在424bp 处还插入了碱基C。 (3)引物FSHβP3 扩增片段在被检测的秦川牛和中国荷斯坦牛群体中均表现出了多态。测序结果显示,秦川牛和中国荷斯坦牛个体在1804bp、1805bp 和1806bp 处T→C,在秦川牛突变型个体中还在1700bp 处C→T,而中国荷斯坦牛突变型个体在1638bp 处插入了碱基G。秦川牛和中国荷斯坦牛在1804bp、1805bp 和1806bp 处均为C 碱基的研究结果目前尚无文献报道,属首次研究发现。 2.FSHβ基因第3 外显子及序列分析 FSHβ基因第3 外显子在秦川牛上具有多态性,而在中国荷斯坦牛上未发现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