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疝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疝气是患者体内组织或器官突出体膜破损处所致,是外科基本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外科各级医师的重视。根据北美和欧洲国家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率为0.1%~0.5%,腹壁疝的发病率为2%~10%。传统手术为有张力手术,即将受损组织处直接缝合。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运用修补网片的方式作无张力疝气手术,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并已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自1996年开始,无张力疝气手术正在陆续被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医院所采用。遗憾的是其普及率远远低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原因是目前医院所使用的疝修补网片全部依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基于此种原因,开发出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并且能够为广大患者经济条件能够接受的疝气修补网迫在眉睫。以前,虽然有人已作了一些开拓性试验,并且取得了一些宝贵性经验。但是制得的样品,仅能够满足在实验室中小量生产,不能够实现商业的大规模生产,并且织物的表面形态及主要性能也与国外同类产品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优化各项试验方案。首先本论文从选择原料开始入手,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与国外同类样品的比较分析,选择了定纺的医用级聚丙烯材料作为本次试验材料。对于组织结构的设计,本课题同样运用了前述探索性论文的三针经锻组织。但是本课题分析临床的实际要求中发现疝修补网片其表面较为光滑,不易使人体组织在其表面进行粘附生长等缺点。因此本论文从实际出发,运用复合针编织样品,使其修补网片的表面更具有一定的凹凸现象,这就使得人体组织能够更有利地附着在疝修补网片表面,更快地促进伤口愈合。此外,以前的资料中显示对疝修补网片只进行了一次热定型试验的初步分析,但是从实际的大规模生产情况考虑,当织物下机后由于织物的自然卷曲,首先对织物要进行平整处理,以便进行下一步加工裁剪,然后再进行定形处理,使得修补网片能够满足临床所需的硬挺度等要求。这样,两次热定型成了实际大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处理环节,因此两次热定型的工艺条件最优化设计成了本次课题又一研究核心及创新点。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变换织物热定型的工艺参数,分析热定型后整理对修补网性能指标的影响。根据临床用无张力疝修补网片的各项主要物理性能指标,选择合理的实验参数因子,使其各项基本物理性能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标准,开发出国内能够符合大生产条件的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修补网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型后整理的无张力疝修补网的研制和开发,尤其是能够大批量生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证明,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及最优化选择得出的两次热定型的后整理参数制备的无张力疝修补网,其各项基本物理性能指标均符合临床要求,并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