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全麻术后苏醒期气管拔管前应用不同剂量酮咯酸氨丁三醇抑制气管拔管反应的效果,并探寻抑制该反应的酮咯酸氨丁三醇最佳剂量。 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手术的LC患者60例,ASA分级 I-Ⅱ级,年龄20-50岁,排除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有禁忌证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n=20),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给予不同的药物静脉注射,Ⅰ组为0.9%生理盐水,Ⅱ组为酮咯酸0.5mg/kg,Ⅲ组为酮咯酸1mg/kg。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手术结束即刻(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分钟(T3)、拔管后5分钟(T4)、拔管后10分钟(T5),6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T1、T3、T5三个时点的血糖(BS)、皮质醇(Cor)浓度;围拔管期躁动发生率;并在拔管后30min、拔管后60min、拔管后12h三个时点对疼痛程度进行VAS评估;同时记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1、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血流动力学:组内与T1比较,三组患者T2、T3时点MAP、HR均显著升高(p<0.01),I组T5时点仍未恢复至拔管前水平(p<0.01),Ⅱ组T5时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组T4、T5时点已恢复至拔管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三组患者T1时点MAP、HR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I组比较,Ⅲ组各时点MAP、HR均显著低于I组(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MAP、HRT2、T3时点低于Ⅱ组(p<0.05),T4、T5时点已恢复至拔管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SpO2:与T1比较,以后各时点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血糖和皮质醇:组内与T1比较,I和Ⅱ组T3、T5时点BS、Cor显著升高(p<0.01),Ⅲ组BST3、T5时点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CorT3、T5时点升高(p<0.05);组间比较,三组患者T1时点BS、Cor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Ⅰ组比较,Ⅲ组 BS、CorT3、T5时点显著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BS、CorT3、T5时点降低(p<0.05)。 4、躁动程度及VAS评分:躁动程度评估:与Ⅰ组比,Ⅲ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P<0.01)。VAS评分:与Ⅰ组比,拔管后30min,Ⅲ组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拔管后60min,Ⅱ、Ⅲ组低于Ⅰ组(p<0.05);拔管后12h,Ⅲ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5、其他不良反应:Ⅰ组患者发生呛咳10例、恶心8例、呕吐5例,与Ⅰ组比Ⅱ组、Ⅲ组患者呛咳、恶心、呕吐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三组患者都没有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SpO2<90%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全麻术后患者气管拔管前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能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从而有效抑制气管拔管应激反应,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酮咯酸1mg/kg效果明显优于酮咯酸0.5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