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受体Nur77为靶点的雷公藤红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学活性评价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6830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儿核受体Nur77作为核受体超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目前还未有报道指出其具有内源性配体。Nur77在肿瘤的存活、增殖以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些抗肿瘤药物的作用下,可诱导Nur77蛋白的持续表达,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天然产物雷公藤红素(Celastrol),提取于传统中草药雷公藤的根茎,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雷公藤红素可靶向Nur77,引起下游信号通路的作用,起到抗炎、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本课题以Nur77为靶点,雷公藤红素为配体,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研究雷公藤红素与Nur77的结合模式,采用传统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雷公藤红素衍生物,其结合结果印证了分子对接模拟的结合模式:分子两端的极性基团对二者结合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结构改造的衍生物XS-0284达到了更好的靶向抗炎、抗肿瘤作用,并降低由雷公藤红素自身结构特性引起的毒副作用以及解决其水溶性差等阻碍其成药的理化性质问题,并且化合物可在维持结合能力(Kd = 386 nM)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细胞毒性,并且保持雷公藤红素原有的抗炎活性。同时在合成研究过程中,发展了雷公藤红素与吲哚在C6位加成的方法学:在1 mmol%六水合三氯化铝催化下,二氯甲烷作为溶剂,空气条件下室温反应3小时即可完全。新方法较之前报道具有较大优势:1)反应催化剂便宜易得,毒性小,易于储存,且用量少,有利于放大量生产;2)反应条件方面无需苛刻的反应条件,反应溶剂无需除水,且反应无需提供无水无氧体系;3)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在室温下3小时即可反应完全,远小于原反应方法的24小时;4)产物单一,有利于分离提纯;5)产率较之前有较大提高,提高到20-99%。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地下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新的施工方法不断涌现。为了解决城市地铁建设中因大开挖产生的阻碍交通问题,产生了一种新的管幕施工方法(New Tubular Roof Method,简称NTR
针对当下残障人士及老龄人群的不断增加,且这类人士存在着行动不便等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此类人群,我国社会对多功能智能轮椅的呼声日益显著。与此同时,与智能轮椅有关的
五唇兰(Phalaenopsis pulcherrima Lindl.)为东南亚特有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热带地区。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现代蝴蝶兰杂交重要亲本。近年来,市场利益导向致使五唇兰遭过度采挖及生境破坏,海南岛野生五唇兰资源一度濒危。五唇兰自然分布于海拔200-500 m的热带季雨林稀疏林下落叶层或花岗岩上,其微生境呈现出多样性,且两种生态型在数量上也有明显差异。本试验通过对五唇兰气孔
当今时代是一个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交往也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习惯以及交往方式,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研究不仅是人际交往理论及实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更是新形势下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大学生成长难题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我国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化的迅速发展为背景,将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现存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为基础
以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一些列聚合物包容膜,通过红外对膜的结构进行表征,以XRD对膜的结晶行为进行分析,以SEM、AFM对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以拉力试验机测定膜的机械性能,并通
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氢能这种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载体拥有着替代化石能源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浒苔等藻类大量繁殖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现象已成为海洋环境污染的
选用纯金属铬丝为反应源,灰口铸铁为基体,通过丝材复合-原位反应工艺使金属铬原子与碳原子发生反应原位合成碳化物颗粒,制备(Fe,Cr)7C3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纯金属铬丝
4300mm热轧中厚板生产线是首秦公司投产正在使用的现代化生产线。现代化生产对钢铁流程的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各工序对于操作参数的控制越来越严格、越精确。稍有
现今高层建筑设计更加追求美观性,作为清洗、维护高层建筑外墙的擦窗机设备,需要考虑到擦窗机安装后能与建筑物协调一致,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建筑物新颖的外观设计驱使着擦窗机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创新,能够满足工作高度要求且具有较好隐藏效果的新型擦窗机在擦窗机行业必定有良好的前景。本文针对一些建筑物屋面空间狭小、设有花架横梁等建筑结构且对建筑外观要求严格的条件,研究设计新型升降式擦窗机的升降机构,并对其动力学特
目的目前癌症依旧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探究如何有效地抑制消融肿瘤的方法至关重要。本课题设计合成多功能树枝状大孔硅纳米粒子(DLMSN)为载体,原位沉积硫化铜(CuS)粒子,同时负载具有携氧能力的血红蛋白(Hb),然后包覆红细胞膜(RBCm),增加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避免其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从而构建DLMSN/CuS/Hb/RBCm多功能纳米体系。由于CuS纳米粒子在近红外区具有较强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