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红色英勇勋章》中象征的运用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wwwbushi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征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文学史上有着伟大的传统。它同样在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英勇勋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运用象征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本文主要集中注意力于克莱恩的象征的运用对主题体现的重要作用。本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克莱恩生平和《红色英勇勋章》以及文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同时介绍了本文主要使用的象征理论,并说明了本文集中讨论的焦点。 第二章是对克莱恩的象征在小说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从标题、自然场景、人物和细节四方面来分析阐述。克莱恩象征的运用并不是偶然性的运用,而是经过精心考虑过的、有意图的、和有系统性的运用。取材于自然的各种象征不仅深化了自然法则的残酷性,而且预示了主要人物的命运。同时,取材于基督教的象征也是小说中一个非凡的、引人注意的因素。当我们把象征和小说主题联系起来时,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小说主题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介绍象征的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详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克莱恩小说中大量的象征的运用对于小说主题的丰富具有很大的贡献;它使得小说的容量和内容得以增大;它同时影响了克莱恩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并且它也提供给我们一个更好的了解作品的途径。毫无疑问,小说变得如此受欢迎和它的影响力之大是和作品中丰富的象征的运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他文献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国国情、着眼长远利益提出的伟大构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对外形象的代表,带领中国经济走向国
  本文将陈凯歌的获奖电影作品《霸王别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以目的论(Skopostheorie)为理论基础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相关问题及策略,详细阐述了译者以译本功能及目的作为根
本篇论文就从“文化转向”的提出和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对译者的影响着手,对张谷若和董秋斯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进行对比,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
本文研究了俄国著名汉学家、圣彼得堡大学教授格尔吉耶夫斯基的中国神话专著——《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格尔吉耶夫斯基(1851-1893)于1892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