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铼(Re)配合物因为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光化学性质,因此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本论文主要以1,10-邻菲啰啉和苯甲醛的衍生物为原料通过一系列有机合成反应合成了8种不同的咪唑并菲啰啉配体。在此基础上,通过添加苯胺在氮气保护下得到了两种芳基取代咪唑并菲啰啉配体。得到的十种新型配体和五羰基溴化铼进行反应,合成了十种过渡金属铼的配合物,然后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展开:1、以1,10-菲啰啉和苯甲醛的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三种咪唑并菲啰啉给电子基团的配体,即L1~L3,然后以L1~L3为配体合成三种新型的过渡金属铼配合物,即1~3。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都利用氢谱、红外、紫外、电化学等进行了详细结构和性质的表征。配体L1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最大发射峰在377 nm左右,配体L2和L3的最大发射峰在421 nm左右,与L1相比红移了 44 nm,这是因为在L1中引入羟基后,使得配体的电子云密度减小了。同时,这些发射归属于配体中发生了π→π*的电子跃迁。三种配合物在二氯甲烷的荧光光谱中最大峰出现在565 nm左右,是一种比较明显的橙黄光发射,这是因为金属到配体之间的电荷跃迁引起的。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优化了分子的结构,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2、用不同的苯甲醛衍生物合成了五种咪唑并菲啰啉吸电子基团的配体,即L4~L8。这五种配体与五羰基溴化铼进行反应得到了五种不同的配合物,即4~8。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紫外、荧光光谱、电化学等手段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结构与性质的表征。观察配体在二氯甲烷的发射光谱可知五种配体的最大发射峰在415 nm左右,这是因为配体中发生了π→π*的电子跃迁。从配合物二氯甲烷的发射光谱中可知,配合物均为橙黄光发射,这归属于金属到配体之间的电荷跃迁引起的,同时发现,引入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使得配合物的发射光谱发生了蓝移现象。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优化了分子的结构,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苯胺,并加以氮气保护,得到了两种新型的配体,即L9和L10。利用这两个配体得到了两个过渡金属铼配合物,即9~10。观察配体在二氯甲烷中的发射光谱可知,两种配体的最大发射波长在425 nm左右,这是由于配体中的π→π*的电子跃迁造成的。观察配合物二氯甲烷的发射光谱可知,最大发射波长在565 nm左右,这是因为金属到配体之间的电荷跃迁引起的。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优化了分子的结构,利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对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