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搜集与整理当代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虚证主要病机、实证主要病机、常见舌象、常见脉象,中药治疗的应用规律及配伍规律,以期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在中国知网以"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胸痹”、“心系疾病”等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再分别以"医案"、"验案"为关键词进行结果中检索,时间设为2000年1月-2020年12月,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医案68篇,有效验案共99例,整理归纳后,设计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机、证型、治疗原则、舌诊、脉诊、组方等资料规范化后纳入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频数频率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探讨总结。结果:1.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频数统计结果:本次研究记录患者共99名,有性别记录者98名,其中以男性患者居多共58例;有年龄记录者98名,年龄区间为29-82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2.病机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病机以血瘀、气虚、痰湿、阳虚为主,其中血瘀频次最高,达77次,占比达29.50%,气虚、痰湿、阳虚频次分别为48次、48次、28次,频率分别为18.39%、18.39%、10.73%,其余依次为阴虚、气滞、湿热、寒凝、腑实、阳亢、气陷。3.(1)舌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舌象中以色青紫/瘀点瘀斑频次最高,达66次,频率为66.67%,其余依次为红、淡红、淡白;舌形以适中频次最高,频次为83次,频率为83.84%,其余依次为胖大舌、齿痕舌、瘦薄舌;舌苔中以白腻/白滑苔频次最高,达33次,频率为33.33%,其余依次为薄白苔、黄腻苔、白厚苔、薄黄苔、少苔/无苔、黄厚苔、黄白相间苔;舌下络脉迂曲频次为5,频率为5.05%。(2)病机-舌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少苔/无苔相关系数最高。4.(1)脉象频次频率统计结果研究结果中,脉象以弦脉、细脉、滑脉、沉脉为主,其中弦脉频次最高,达48次,频率为23.19%,细脉、滑脉、沉脉出现频次分别为40次、30次、28次,频率分别为19.32%、14.49%、13.53%,其余依次为涩脉、缓脉、数脉、结脉、弱脉、迟脉、代脉、短脉、促脉、濡脉、紧脉。(2)病机-脉象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20为原则,结果以痰湿-滑脉相关系数最高。5.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1)中药频数、频率统计:所涉及中药数195味,总方数99首,用药总频次1399次,按频率大于15%的药物进行统计得出高频药物26种,丹参使用频次63次,出现频次最高,药物总频次占比4.5%,方剂中使用频率63.64%,其余依次为甘草、川芎、半夏、瓜蒌、黄芪、茯苓、当归、赤芍、麦冬、薤白、红花、白术、党参、五味子、三七、桂枝、枳壳、郁金、延胡索、陈皮、柴胡、黄连、桃仁、石菖蒲、水蛭。(2)中药性味归经频次、频率统计结果:温性药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性,其次为寒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为195味中药及高频药物的核心药味;心经为高频药物核心归经。(3)中药归类统计结果:195味药物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次分别为322次和251次,频率为23.02%和17.94%,补虚药中以补气药频次最高,达195次,频率为60.56%。高频药物亦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补虚药亦以补气药为主,补气药中以黄芪为主,高频药物活血化瘀药中以丹参为主,黄芪及丹参频次分别为43次、63次。(4)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5类,C1:丹参、麦冬、五味子;C2:枳壳、陈皮、茯苓、党参、白术、甘草、石菖蒲;C3:桂枝、黄芪、延胡索、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红花;C4:郁金、柴胡、水蛭;C5:半夏、瓜蒌、薤白、三七、黄连。(5)高频药物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得出主要结果:常用药对半夏-瓜蒌、瓜蒌-薤白、五味子-麦冬、当归-红花等;与病机-中药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以P≤0.05,相关系数>0.30为原则,结果以阴虚-五味子相关系数最高。结论:1胸痹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且胸痹虚证主要病机包括气虚及阳虚,胸痹实证主要病机包括血瘀及痰湿。2舌象中色青紫/瘀点瘀斑、舌形适中、苔白腻/白滑为主。3脉象以弦、细、沉、滑为主。4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虚证核心治疗药物为补虚药,代表药物为黄芪;实证核心治疗药物为活血化瘀药,代表药物为丹参;药物配伍中基础方的应用包括四君子汤、四物汤及半夏瓜蒌薤白汤;五味子-麦冬、瓜蒌-薤白、半夏-瓜蒌、红花-当归等药对为常用配伍药对;阴虚-五味子、阴虚-麦冬、气虚-五味子、气虚-黄芪等为治疗常用证药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