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纱线卷绕张力动态检测方法的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packey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纱线卷绕工艺中,纱线张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直接关系到卷绕筒子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目前现有的检测仪器大部分为接触式检测,此类检测仪器在检测过程中,测量元件直接与高速运行的纱线接触,这不但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还容易对纱线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产质量和效率。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弦振动理论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非接触式纱线卷绕张力动态检测方法,并针对此方法开展了以下主要内容的研究。第一,将横动卷绕的纱线运动视为弦振动,推导了纱线张力的理论公式,建立了非接触式纱线卷绕张力的测试原理,即:纱线张力等于纱线线密度与纱线实际运行速度的平方的乘积,而纱线实际运行速度等于纱线卷绕速度和纱线横波速度之和;纱线线密度和卷绕速度容易测得,所以测试纱线张力的关键就是如何测得纱线横波速度。第二,提出了基于图像处理技术检测纱线横波速度的方法,实现了对纱线横波速度的检测。纱线在往复运行的过程中,当纱线运行到卷绕辊最左(或右)端时,由于突然转向纱线会发生弯折。我们首先采用CCD图像传感器拍摄纱线整个运行过程中的状态,然后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定位每帧图像上纱线最大弯折点的坐标,最后通过计算连续两帧图像中最大弯折点的位移和时间即可最终得到纱线的横波速度。为了确定纱线的最大弯折点,我们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灰度处理、剪切处理、边缘提取、二进制图像转换等一系列预处理以提取纱线上各点的坐标,然后计算纱线上各点到连接纱线两端线段的距离,最大距离点即为纱线的最大弯折点。第三,设计和搭建了非接触式纱线卷绕张力动态检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纱线卷绕机、图像连续采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和用户界面等几个部分。为了实现图像的动态拍摄和保存,装置中选用HV1303um型CCD图像传感器作为图像采集设备。图像处理系统采用Matlab程序编写,可实现对采集图像的连续处理,从而获取图像中的纱线信息。此外,还设计了一个图像用户界面以直观地显示张力检测结果。第四,利用本研究搭建的测试装置进行了纱线卷绕张力测试试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了纱线线密度、纱线卷绕速度和纱线种类对纱线张力的影响,并与接触式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本方法可以检测不同纱线种类、不同线密度和不同卷绕速度下的纱线卷绕张力;纱线张力与纱线线密度呈线性关系,与卷绕速度呈二次曲线关系;在相同试验条件下,非接触式张力检测结果小于接触式检测结果;本文提出的非接触式张力检测方法与目前常规的接触式检测方法高度相关,可代替接触式检测方法方法使用。本文提出的测试方法适合于卷绕机上纱线在一定范围内做往复运动时纱线的张力检测,可以实现纱线卷绕张力的非接触式动态检测,检测过程中不仅能即时地观察到纱线的运行状态和张力的变化,而且对纱线的运行不产生任何影响,对保证卷绕筒子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服装纸样设计在服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其设计千变万化,要想真正掌握实属不易。通过总结大量的设计实例,在女装原始基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基型的设计方法,分为合身基型、宽松
三维立体造型,为翻折领二维到三维转换的可视化提供条件和依据。5、本文使用数学建模工具matlab实现了数学模型转换的可视化,并采用matlab的GUI人机交互设计了翻折领二维参数
期刊
传统汉民族纺织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脉络、繁复精湛的工艺文化、典雅纯朴的哲学与审美意蕴,不仅满足着人类的衣着需求,同时也编织着民族发展的理想与追求,代表本了民族的纺织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大,公路交通安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类交通事故中,车辆因爆胎引发的交通事故正逐年增加。特别在高速公
这场两年前的并购并未给两家企业带来太多改变,今天两家企业依旧独立经营,在某种程度上,今日之竞争甚于当年佛山照明(000541.SZ)与欧司朗隔街相望。在广东佛山这个拥有大量制
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中对机器人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精度的工业机器人。精度作为评价工业机器人性能的重要指标,而评价
荧光聚合物纳米粒子在生物成像、疾病检测、化学传感和光电材料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以传统聚集诱导淬灭型荧光分子为功能组分的纳米粒子,往往存在荧光量子产率(Ф_F)
随着现代制造技术在微型机械领域的迅速发展,微型零件等微尺度对象的应用越来越多,各个领域对于测量微小尺寸的精度要求愈来愈高,传统的人工测量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测量精度不
构建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R&D支出的挤入挤出效应分析模型,以大连市规上企业为样本对比分析三种财政政策对企业R&D内外部支出产生的不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发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