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垃圾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是推动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破解“垃圾围城”的有效措施和出路。上海是中国内地较早启动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也是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的城市。本文以浦东新区Y街道为研究个案,以协同治理理论和公民参与理论为分析框架,剖析《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社区层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与成效,分析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内在原因,进而提出完善上海市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Y街道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目标和成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在社区层面建立政府自身协同、街道上下协同、多元主体协同的协同治理机制,畅通公民民主协商、志愿服务的公民参与机制,Y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在短期内实现全覆盖,总体成效好于预期。但伴随政策持续推进,不少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推进力度大,而基础配套保障不足;媒体宣传声势大,而分类实效还不够高;垃圾收运不及时,分类收处能力不足;责任落实不到位,多方协同效果不佳;行政力量主导推进,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其中,前端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到位了,但中后端垃圾分类运输、中转、处置能力跟不上,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通过对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治理主体和目标群体开展实地调查,可以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上下协同机制不够健全;中后端处理设施落地难;宏观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管理责任人动力不足;公民参与意识不强;行为习惯难以迅速改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环节、多向度的复杂议题,需要从以下各方面持续用力,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形成垃圾分类治理合力;二是加快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提升中后端分类处理能力;三是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垃圾分类政策支持体系;四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全链条协同监管;五是持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公民知晓率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