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撰山子金矿床产出在赤峰-朝阳矿集区北段,是赤峰地区唯一位于兴蒙造山带内金矿,构造-岩浆控矿作用明显。本文根据矿区主要侵入岩和典型矿脉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成岩时代,并结合主要含矿岩脉流体包裹体及显微温度学、矿石矿物同位素特征讨论撰山子金矿床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目的主要为(1)描述与划分矿床域内的岩石单元;(2)论述主要含矿裂隙的空间展布;(3)讨论岩体与矿体的成因联系;(4)提出矿床形成模式。 本文初步总结和梳理了撰山子金矿的产出环境、矿区地质背景、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矿体、矿石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测试和分析了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且厘定其成岩时代,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岩体与矿体不仅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成因联系。研究表明,撰山子金矿的成矿母岩为撰山子岩体,其与烧锅营子岩体岩相学特征、主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特征,除量上有差别外,其他参数及地球化学模式图都具有良好的相似性,指示其具有同源性的成因联系,撰山子岩体可能为烧锅营子岩基的组成部分,是深部大规模富金岩浆侵入活动的一次隆起。基于以上认识,并结合区域成矿的动力机制,初步探讨其成矿机制。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研究表明,撰山子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源自深部,其次为围岩萃取,成矿作用很可能是在液相和气相条件下发生的,主要成矿阶段温度值为140~350℃。初步认为,早白垩纪以来,华北克拉通边缘地幔发生大规模的减薄,并引发大量岩浆活动,岩浆期后热液与韧脆性断裂构造耦合是撰山子成矿的必要条件。初步认定,将撰山子金矿划分为受构造控制明显的与侵入体有关的矿床(IRGS型),而非典型造山型金矿(ORG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