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Lu、Yb、Er)上转换微米/纳米晶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c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纳米材料合成方法的研究、对发光性能的逐步改进、以及对生物成像应用潜能的挖掘,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研究已经触及多个领域。本论文对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形貌表征、上转换荧光性能的调控、发光机理的探索以及应用潜能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结果如下:  1.通过溶剂热法和后续的热分解法成功制备了异质核壳结构的α-NaLuF4∶Yb/Er@NaLuF4∶Yb@MF2(M=Ca,Sr,Ba)上转换纳米晶(UCNPs),并且使用了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上转换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包覆CaF2壳层的样品形貌与核α-NaLuF4基本相同,而包覆SrF2和BaF2壳层的样品形貌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980nm激光的激发下,包覆MF2壳层样品的上转换荧光强度都被显著提高,其中包覆CaF2的样品拥有最强的荧光,而包覆BaF2的样品拥有最长的寿命。这些结果表明碱土金属氟化物是提升上转换荧光性质的理想材料。同时,三元的NaREF4与二元的MF2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晶格失配度,而晶格失配度对UCNPs形貌和荧光的影响在本文中也被详细的探讨。成功合成的NaLuF4∶Yb/Er@NaLuF4∶Yb@MF2(M=Ca,Sr,Ba)为异质核壳结构UCNPs的制备做出了新展望。  2.六方相NaBiF4作为一个新的上转换发光(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UCL)基质,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但目前对基于该基质的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工作刚刚起步。例如,当将Mn2+掺杂到NaBiF4∶Yb/Er体系中后,其是否会像常用的NaYF4∶Yb/Er/Mn体系那样从六方相转变为立方相,并且随后红光发射大幅度增强,仍然处于未知状态。通过溶剂热法成功制备了不同Mn2+掺杂量的NaBiF4∶Yb/Er/Mn上转换发光体系,详细研究了其形貌、晶相、上转换发光性能随Mn2+掺杂量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该体系的能量传递机理。实验结果表明,Mn2+的掺杂不会引起NaBiF4从六方相转变为立方相,但会增大其尺寸;同时在NaBiF4体系中,Mn2+可以和Er3+进行能量传递,使红光发射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且随着Mn2+浓度的增加,红/绿光发射强度比也会随之增大。此外,我们还考察了NaBiF4∶Yb/Er/Mn体系的变温发射光谱,发现当温度升高时,红/绿光比以及520nm绿光与540nm绿光发射强度比都大体呈现增大趋势。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发展,癌症治疗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层出不穷,其中纳米药物载体是最引人注目的方向之一。相对于传统的药物载体而言,纳米药物载体具有很多优点,如高的稳定性、对肠胃刺激小、
学位
近年来,有机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光电功能性质和在下一代新型纳米器件中的潜在应用前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简单的再沉淀方法制备了若干掺杂的有机纳米共聚集体,并对
学位
  本论文旨在对Fe(Ⅱ)离子存在下Fe(OH)3凝胶的相转化过程进行系统地研究,一方面可为氧化铁的控制合成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在自然条件下各种铁氧化物的形成环境与本文讨论
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篇”,要讲“听、说、读、写”。语文课,要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教师教风的具体体现,扎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关注生成”,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课堂上充满了对未知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  用对话开启生成之门  只有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语文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因此开发新能源已经是非常紧要的任务。燃料电池具有效率高、污染小、用途广泛、多元化及可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
呋喃、二氢呋喃以及2(5H)-呋喃酮等是普遍存在于天然产物中的五元含氧杂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不仅是许多天然产物的核心结构单元,而且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药物化学、化学生物
共轭功能高分子在电致发光、有机导体、非线性光学、发光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成为当前有机电子学和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光学活性共轭高分子除在上述研究领域还有
扬州漆器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工艺品,其制造工艺非常精湛,可以说是我国的瑰宝,扬州漆器方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扬州的漆砂砚更是在新的社会时代显
本研究以多孔碳酸钙球和介孔有机硅空心球为模板,利用层层组装的方法,以纳米粒子,蛋白分子,染料及高分子聚电解质为组装材料,构建了一系列纳米生物三维复合结构。将这些复合结构用
近年来,亚纳米尺寸金属团簇(尺寸小于1nm)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传感、催化等各个领域的广泛潜在应用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兴趣。目前,该材料在合成、表征和应用研究方面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