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瘤菌-豆科绿肥-茶叶间作体系的优化筛选及在化学氮肥减量中的初步应用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fielove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用豆科绿肥代替部分化肥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豆科绿肥不仅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有机质,还可以与根瘤菌进行共生固氮为作物生长提供丰富的氮素。但根瘤菌具有宿主专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豆科绿肥的应用,间套作的耕作方式可扩大豆科绿肥的应用范围,但需要考虑根瘤菌-豆科绿肥-非豆科作物三者间的互作关系。茶叶是多年生的植物,容易形成连作障碍,造成土壤酸化、土壤养分失衡,从而影响茶叶品质。因此,我们通过根瘤菌-豆科绿肥与茶树间套作的方式,改善茶园土壤环境,提高茶树品质。本文首先对不同生长季节豆科绿肥的根瘤菌进行了分离、收集,为后续试验提供菌株资源;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根瘤菌-豆科绿肥-茶树三者的互作关系;并在茶园开展了大豆-茶树间套作对减少化学氮肥施用、茶叶生长及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影响的研究。获得的结果如下:(1)从苕子、苜蓿、紫云英等不同季节豆科绿肥的根瘤及根系土壤中筛选出20株根瘤菌。经16S rRNA测序、分析,发现从苕子中分离的15株根瘤菌,大多属于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从紫云英中分离出112、113共2株根瘤菌,属于中慢生型华癸根瘤菌(Mesorhizobium huakuii);从苜蓿中分离出101、103、104共3株根瘤菌,属于中华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通过共生固氮能力测定,选择紫云英根瘤菌Mh93,苜蓿根瘤菌104,豌豆根瘤菌Vic5和GL9作为后续试验的供试菌株。(2)以紫云英根瘤菌Mh93为研究对象,构建Mh93-nodA翻译融合表达的检测菌株,按极性差异初步纯化茶树根系分泌物后,将不同组份对检测菌株进行诱导,并采用盆栽实验观察豆科绿肥-茶树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茶树根系分泌物中的石油醚相和氯仿相粗提物可以促进根瘤菌Mh93结瘤基因的表达;盆栽实验中,间作条件下各植株长势及豆科植物的固氮能力都优于单作条件。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根瘤菌-豆科绿肥-非豆科作物的间作体系提供了思路。(3)在茶园中选择根瘤菌-大豆-茶叶的间作体系进行研究,以单作茶叶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不施用化学氮肥,并采集不同时期的土壤样品测定全氮、有机质、土壤p H和土壤微生物组学。结果表明开花期翻压大豆后土壤全氮为0.4476 g/kg,土壤有机质为37.5 g/kg,基本与种植前土壤中全氮、有机质的初始含量(0.4925 g/kg、37.9 g/kg)相同,高于单作处理,说明间作大豆可以补充植物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氮素和有机质;翻压大豆后茶园土壤pH值与单作处理比提高了 0.1,缓解了土壤的酸化;翻压大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提高,并且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参与氮素循环和有机质分解的微生物类群占比有所提高,与土壤pH相关的微生物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占比降低。对茶叶中咖啡碱与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茶叶中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均低于单作的茶叶,说明间作大豆也有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综合以上结果可知,通过非豆科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根瘤菌nod结瘤基因表达的影响可以初步判断根瘤菌-豆科绿肥-非豆科植物三者间互作关系,为筛选合适的根瘤菌-豆科绿肥-非豆科作物的间套作体系提供方法。根瘤菌-豆科绿肥与茶树间套作,可以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提高土壤pH值,为茶树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且豆科绿肥在开花期翻压还田的效果最优,初步达到在茶园减少化学氮肥施用的效果。
其他文献
水稻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超过一半的人口以米饭和面粉为食。太湖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主要实行稻麦轮作方式。近年来因为化肥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作物产量停滞、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选取典型的太湖流域地区——宜兴市作为实验地点,设置大田磷肥减施试验,重点研究稻麦轮作中有机肥和硝化抑制剂对产量和肥效的影响。实验发现,在农户常规施肥用量的基础上,减少2
学位
天然气水合物是重要的替代油气洁净新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国南海泥质粉砂型水合物藏埋藏浅、未固结、渗透率低,导致相变-渗流机理复杂、试采产能低。目前泥质粉砂储层微孔隙中水合物微观相变分解过程和流体流动机制尚不明确,成为制约我国水合物有效开采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文以分子动力学模拟为主要手段,研究微孔隙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过程的微观机理以及孔隙中两相流体的流动特征,从而阐述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微观
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释放可能产生杂草化的生态风险,其中包括转基因水稻的自身杂草化,以及通过花粉介导的与杂草稻的基因漂移所引起的杂草化。与单一性状的转基因水稻相比,复合性状转基因水稻转入了至少2个外源基因,因而复合性状的基因逃逸可能比单一性状的基因逃逸所带来的杂草化生态风险更为复杂,因此更应该全面评价。本论文以抗虫抗除草剂复合性状转cry2A*/bar基因水稻T2A-1和转cry1C*/bar基因水稻T
砾石充填防砂是油井出砂防治的常用手段,但随着生产进行,砾石层与近井地带逐渐产生堵塞现象,使部分井进入“低液量、低产能”状态,导致作业频率升高、生产效益降低。去防砂管排砂解堵是一种成本可控、激动伤害小的解堵新工艺,可在缓解堵塞的同时有效恢复油井产能;但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该工艺对单井的适用性尚不明确,其作业参数设计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在现场实施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数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镉(Cd)是一种非必需的有毒金属,由于其高溶解度和毒性,它在20种高毒素中排名第7位。铅(Pb)是一种剧毒元素和广泛的环境污染物,会对人类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影响深远。本文尝试通过农艺调控措施—间作种植和施加不同钝化剂,研究对小麦植株体内Cd、Pb积累转运的影响,以期间作种植和施加钝化剂后降低小麦植株重金属吸收和积累量。
学位
梨树是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重要经济作物。然而,环境污染、矿质元素缺乏以及重金属毒害等导致了树木活力降低,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已成为影响梨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锰(Mn)是植物代谢和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又会使植物中毒影响其生长。植物金属耐受蛋白(MTP)在对抗锰胁迫和保持植物体内重金属的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MTP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Mn-CDF亚家族在提高植物对锰毒害的耐受能力上发挥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