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都市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都市青年爱情信物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在静态爱情信物的样式变迁中,更主要的是反映在特定的时期的都市青年所持有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信物审美观的变化上。本文以文化人类学和美学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新时期以来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样式变化和特征,力图进一步窥探这一变化背后都市青年人群爱情信物的审美嬗变。本文将新时期以来到现在分为三个时间段,并依据每一阶段所调查和掌握的实实在在的案例作为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嬗变的依据。通过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笔者首先归纳出了每个阶段都市爱情信物的静态样式特征和动态的精神情感特征:(1)、八十年代,简单淳朴注重实用性。处在物质相对匮乏的都市青年更倾向于那些具有实用性的物品作为爱情的信物,简单质朴的爱情信物却饱含着当时青年男女们纯真的情感。(2)、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使得都市青年爱情信物的种类多样化,并开始浸染上了商业化的色彩。解决了温饱的都市青年开始转向了追求世俗浪漫色彩和物质享乐的爱情信物。而自主表达下情欲的享乐主义让当时的都市青年开始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对爱情信物精神内核进行了消解。(3)、进入21世纪,大众化的消费文化使得爱情信物的种类多元化。富裕之后的都市青年在变幻莫测的爱情年代,被大众媒介宣传的爱情信物所俘获并转向信物中短暂的感官刺激体验、经济价值等物性维度的追求,爱情信物也变得物质化、随意化、价格化、工具化,其原本的情感内涵被不断消解。与此同时,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在审美特征上也由注重信物的实用之美和情感意蕴“溢出”于物质形式的“纯审美”向越来越注重形式美和浅层次“泛审美”化转变,进入21世纪,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打造了所谓的爱情信物消费神话,都市青年开始以各种消费体验代替爱情信物的审美体验,在无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选择中,使得爱情信物中的审美精神和情感意蕴“缺席”,都市青年随之陷入了爱情信物审美的困境之中。具体体现在:爱情信物“纯审美”意蕴与功利化的“泛审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爱情信物审美精神内核的永恒性和审美主体短暂审美体验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审美困境,首先必须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为都市青年有更多的自由表达爱情和传送爱情信物的审美心灵空间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其次,都市青年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个人的艺术敏感和审美个性,从而能够在商业消费“泛审美”化的包围中保持爱情信物精神及情感意蕴的独立。最后,要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提高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文化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