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对维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在单纯全麻(GA)以及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GEA)下给予维库溴铵后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恢复情况,并探讨硬膜外麻醉对肌松作用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分入GA组和cGEA组。cGEA组选取L1-L2行硬膜外穿刺,气管插管完成后于10min、15min和20min,硬膜外腔追加利布合液(0.75%布比卡因2.5ml与2%利多卡因2.5ml的混合液)各5ml,共15ml。此后每45~60min追加5ml。两组全身麻醉诱导均采用咪达唑仑2mg、芬太尼0.1~0.15mg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2.5~3μg·ml-1靶控输注。应用两台TOF-WATCH SX加速度仪连续刺激尺神经和胫神经,分别监测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4个成串刺激(TOF)及单刺激肌颤搐。CAL自动定标,当单刺激肌颤搐高度稳定时,静注维库溴铵0.1mg·kg-1完成气管插管。间断静注芬太尼、靶控输注异丙酚3~5μg·ml-1复合吸入笑气维持麻醉。分别记录每次给予维库溴铵后的起效时间及TOF监测的各个刺激反应(T1、T2、T4)出现的时间,及末次给药后TOFR恢复至25%、50%、75%及90%的时间,末次给药后每5分钟记录一次T1/Tc值。当TOFR=0.9时,拔管。术后于PACU内评价cGEA组患者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结果:(1)对于GA组,首量后拇指的起效时间及滞时均明显快于足拇趾,滞时分别为25.7±7.2秒与33.9±7.6秒,起效时间为92.6±19.4秒与113.6±23.9秒;每次加药后,TOF中T1、T2、T4出现的时间,拇指均短于足拇趾。末次加药后,拇指的临床作用时间与足拇趾相近,分别为47.9±13.2 min和48.0±11.1 min;拇指的自发恢复时间明显长于足拇趾,分别为48.6±10.0 min和35.3±17.1 min。(2)在cGEA组,每次加药后,TOF中T1、T2和T4出现的时间,拇指均短于足拇趾。末次加药后,拇指的临床作用时间与足拇趾相近,分别为57.1±11.9 min和53.7±15.6 min;拇指的自发恢复时间长于足拇趾,分别为56.6±18.5 min和47.3±20.5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比GA组和cGEA组,首次追加后,拇指的T2、T4出现的时间及临床时效在cGEA组长于GA组;足拇趾在两组间没有差异。末次加药后,拇指T1、T2、T4出现时间以及TOFR恢复到25%以及90%的时间cGEA组长于GA组;而足拇趾在两组间无差异。末次加药后,各时间点对应的TOFR及T1/Tc值,无论在拇指还是在足拇趾均为cGEA组小于GA组。结论:(1)无论单纯全麻或硬膜外复合全麻,与拇指比较,维库溴铵的神经肌肉阻滞的恢复在足拇趾开始出现迟,但恢复较快。(2)硬膜外阻滞会加速维库溴铵的起效,减慢恢复,但硬膜外阻滞不能改变拇指和足拇趾肌松作用的对应关系。
其他文献
插值问题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数学问题,同时它也是计算数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最初的一元插值的理论与方法现如今已基本上臻于完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插值问题研究的重点开始转
目的: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是晚期周围神经损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延缓和减轻肌肉萎缩的发生是当今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一大难题。通过建立失神经支配大鼠小腿三头肌模型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对单肺通气(OLV)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 方法:无明显心、肝,肾功能障碍,肺通气功能基本
上半年,我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呈现积极变化,消费品市场稳中有进、进中有新。$$全省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城乡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
报纸
注CO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及温室气体地质埋存前景广阔。回顾国内外CO2驱发展历程及简况,分析CO2非混相驱及CO2吞吐发展现状,总结了CO2驱相态、驱油机理评价以及CO2驱油藏工程优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急性期常常可导致水钠代谢紊乱,尤以低钠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低血钠更常见于神经功能评分较低的患者,而有研究表明异常的血钠水平可能引起大脑水
探讨代数几何理论在多元插值中的应用,并给出了构造多元Lagrnge插值基的算法及例子.
目的:肌腱损伤手术后粘连是常见的临床难题之一,预防肌腱粘连也是目前手外科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试图通过不同方法防止或减轻肌腱粘连,但至今仍
目的:通过比较MMP-2及TIMP-1在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特征的不同,探讨MMP-2及TIMP-1在增生性瘢痕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中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 plasminogenactivator uPA)、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3,MMP-3)在人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生物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