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文章是传播科研发展新动态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普翻译使各国科学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交流。这对于促进各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美国人》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和文本类型,探讨翻译科普文章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文章认为,译者应以再现原文文本的内容与主要语言功能为宗旨确定科普文章翻译的原则,并将直译、增译、重构等翻译方法恰当有效地运用到科普文章的翻译之中。本文首先简述近年来一些学者有关科普翻译的研究,指出其研究主要分析探讨了科普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征、翻译原则和标准以及翻译策略与方法。接着,文章介绍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以及他的三种文本类型分类。赖斯以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为依据,将文本归为三类,即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并阐述了每种文本类型的语言特点、语言功能及应采用的翻译方法。在介绍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以及他的三种文本类型分类之后,分析阐述《科学美国人》中科普文章的文本类型和语言特点。英语科普文章具有信息型文本兼感召型文本的特点,既注重信息传递功能,也有一定的感染功能。具有专业词汇多、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善用修辞、常引用直接引语的语言特点。基于英语科普文章的这些文本类型特点和语言特点,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美国人》为个案研究,归纳探讨英语科普文章的汉译原则与方法。本文认为,译者采用直译、增译和重构等翻译方法,可以准确地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有效地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