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制氮气技术的快速发展,低温气调储粮杀虫应用日渐广泛,低温对气调效果和气调时间等影响程度及其过程的效果评价研究很不完善。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氮气气调对米象Sitophilus oryzae(Linnaeus)和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ner)各虫态的致死效果,探讨温度对害虫各虫态致死时间的延迟程度及差异。研究高氮气调时间不足时对害虫生长发育和种群发展的抑制效果。并在气调过程中监测米象成虫和印度谷螟幼虫的行为变化,探究害虫出现不同比例行为反应的时间与完全致死时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害虫反应评价气调效果并预测气调结束时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米象各虫态均表现为温度低时气调效果显著降低,18℃下米象完全致死时间为25 d,比23℃和28℃时相应延迟了6 d和12 d,18℃时的完全致死时间与23℃和28℃时相比,卵的完全致死时间延迟了4 d和10 d、幼虫延迟了4 d和8 d、蛹延迟了6d和12 d、成虫延迟了6 d和10 d。米象各虫态对氮气气调耐受力由大到小可排序为:蛹>卵>幼虫>成虫。印度谷螟各虫态均为温度越低死亡率增加缓慢,28℃下气调12 d可完全致死各虫态的印度谷螟,在23℃和18℃下则分别需16 d和20 d。环境温度由28℃降低到18℃,完全致死印度谷螟卵、一龄、二龄幼虫、四龄、五龄幼虫和蛹的时间分别延长4、6、8和6 d。印度谷螟对氮气气调的耐受力强弱大体可排序为:四龄、五龄幼虫>一龄、二龄幼虫>蛹≥卵。(2)氮气气调时间不足时,残存米象的隐蔽虫态脱离气调环境后均可发育,温度降低可延迟害虫的发育历期。气调后米象F1代发育期延长明显,气调后70%存活率的米象F1代从卵发育至蛹至少需要26 d,发育至成虫脱出粮粒需34~37 d,气调对米象全世代发育期延长近10 d。F0代米象存活率更低时即相同环境中气调时间更长,气调对其F1代发育抑制效果更显著。不同存活率米象F1代的蛹期体长和四龄幼虫的体宽有显著性差异,其余气调后不同存活率米象F1代的体长、体高、体宽和头壳宽度均无显著差异。(3)气调显著影响印度谷螟F0代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气调后70%存活率印度谷螟五龄幼虫的化蛹时间为8 d,比未气调和90%存活率的分别延长近2倍和1倍。正常环境下从五龄幼虫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为86.11%,气调后70%、80%和90%存活率的分别为18.33%、32.60%和55.56%。气调后不同存活率印度谷螟F0代的产卵量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未气调的印度谷螟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22.83粒,气调后90%、80%和70%存活率的产卵抑制率分别为33.92%、46.68%和71.23%。气调后印度谷螟F1代的世代存活率显著降低,正常大气环境中世代存活率的为43.33%,气调后70%、80%和90%存活率的分别为22.33%、30.33%和36.67%。气调后70%、80%和90%存活率印度谷螟F1代全世代发育历期比正常环境中的分别延迟4、2和1 d。相比于F0代,不同存活率印度谷螟F1代产卵量差异明显缩小,气调后90%、80%和70%存活率印度谷螟F1代的产卵抑制率分别为1.14%、13.55%和8.02%。种群趋势指数随着F0代存活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未经98%氮气气调的印度谷螟种群趋势指数为28.11,气调后70%、80%、90%存活率的分别为15.74、17.96和25.37。(4)温度不仅会影响气调对米象各虫态的致死效果,还会显著影响成虫行为反应的时间,18℃下100%米象成虫出现了行为异常的时间相比较23℃和28℃,分别延迟了3.55 d和6.76 d。温度由18℃升高至28℃,米象成虫100%击倒的时间缩短一倍以上。害虫出现行为变化的比例和气调时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随着害虫出现行为变化的比例从10%升高至100%,气调时间显著增加。当100%的米象成虫均出现了行为异常,在18、23和28℃下为确保各虫态的米象均完全死亡,气调需持续的时间至少分别为12.86、10.41和7.62 d。当所有米象成虫均被击倒,在18、23和28℃下气调需持续的时间至少分别为10.27、9.10和6.71 d。(5)温度显著影响气调过程印度谷螟幼虫行为反应的时间。在98%氮气环境中,18、23和28℃下100%幼虫静止不动的时间分别为14.86、12.51和9.88 d。随着印度谷螟幼虫静止不动的比例从10%升高至100%,在18℃时由3.18 d增加到14.86 d,在23℃时由2.07 d增加到12.51 d,在28℃时由1.42 d增加到9.88 d。当所有印度谷螟幼虫静止不动时,在18、23和28℃下为确保各虫态的印度谷螟均死亡,需持续的气调时间至少分别为5.14、3.49和2.1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