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语是引用者转述或引述他人在过去某一语境下为达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而说的话,这个过程中,引用者的角色由原来的受话人转变为现在的说话人;话语的语境、意图亦有所转变。引用者在转述时会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及态度选择不同的转述形式,重新构建事实。新闻语篇中,插入被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特别是大众熟知的权威人士的话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含的评价力量,是提高新闻报道说服力及客观性的一种手法。引语展示出自他人之口、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最易于被报道者赋予意识形态;报道者可以通过使用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进行歪曲,歪曲的程度可能不同,意图也可能不同,使得报道以一种隐蔽的形式传递权力的声音,从而达到操纵所引话语的目的。Van Dijk指出,更接近事实的引述或者准引述可以使报道更加生动可靠,同时作者可以通过引述或者准引述来避免受到诽谤之嫌。国内研究学者中,辛斌的观点是,引用是新闻媒体对受众进行意识操控的一种手段,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引语貌似客观公正,实际上报道者常以各种方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利用引语体现背后的意识形态,从而影响读者对报道的理解。Martin曾提出评价理论在表达态度判断方面的重要性。评价理论受到“互文性”理论的启示,把引语资源置于介入系统,作为表达态度意义的介入方式。互文性是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话语的不同声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某一语篇与其他语篇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语言学家来分析和评价该语篇的结构、功能及整个语篇的意义与价值。语篇互文性在现实的话语研究中,是连接话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的理论纽带。本文把引语作为表达态度意义的隐性资源,研究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评价力量,即研究新闻话语如何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立场。本文的语料来源为2009年11月到2009年12月期间,美国《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三家大报对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的21篇新闻报道。在Martin的评价理论框架下,本文从互文性的角度对语料进行态度资源分析。宏观分析直接引语、间接引语的模式、引语来源、转述动词之后,重点在于对引语内容进行态度资源的评价分析。通过对新闻报道中引语的评价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发现:1三家大报都引用了较多引语,其中直接引语116处,间接引语62处。引语在表达报道者个人态度观点方面不仅具有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的作用,而且使报道者借此用隐藏的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影响大众对奥巴马访华事件的态度和观点,;2情感、判断、鉴赏三种态度资源中,判断所占比例最大,鉴赏其次,情感最少,由此得出三家大报均避免过多使用承载主观因素太多的情感资源,而更倾向于使用判断资源;3三家大报的报道中,美方引语来源有115处,中方来源有53处,报道者更多地传递了美方的态度与立场,并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