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加入WTO后,国际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与农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均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创新不够、技术不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农林院校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改革创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国内大多农林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僵化保守、千篇一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从事农林事业的热情与实力,也难以在农林科技的发展中有所创新。本文试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观。以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精深的专业素养、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通识基础、大类学科、专业方向三大课程平台,设置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课程模块,形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打通专业壁垒,调整专业内涵,注重创新训练与教学实践环节。试通过教学管理、创新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保障农林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运行:通过学分制、三学期制、弹性学制等灵活多元的教学制度,完善学生自主选课机制,充分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自我规划和管理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政策,大力保障教师教改项目和大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建设,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从学生学业考试、能力考查、创新成绩等方面重构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机制。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教学、教改、科研等多方面综合考核,完善教师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