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约束混凝土理论是对约束混凝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区域约束特有的约束机制,区域约束混凝土柱与传统井字复合箍筋柱相比,其约束核心区从截面中心向截面边缘转移,有利于偏心受力或地震作用下截面最大应力处于柱截面边缘的情况。前期研究表明钢筋区域约束混凝土柱在高轴压比下(约1.2)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随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建筑下部楼层的柱子会承受很大的竖向荷载,由于现行规范对轴压比的限制,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会造成柱截面尺寸过大,容易形成“短柱”。竖向荷载很大时,即便采用很大轴压比(约1.2)的钢筋区域约束混凝土柱也不能有效减小柱截面尺寸,从而造成建筑材料及使用空间的浪费。为了解决“短柱”问题,本文提出了在钢筋区域约束混凝土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为了保证其具备良好的约束效率,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中的箍筋同样置换为钢板加工而成的“钢板箍”。本文对5根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相应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分析。试验研究表明: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并且裂缝开展独特。与钢筋区域约束混凝土柱相比,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破坏时压碎的混凝土紧紧包裹在槽钢翼缘和腹板内部参与工作,不会出现钢筋区域约束混凝土柱中的“掏空”现象;与传统型钢混凝土柱相比,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中约束区混凝土压碎后基本不会脱落,可以继续支撑周围槽钢使其不易屈曲,不会出现传统型钢混凝土柱中一旦型钢外侧箍筋破坏,核心区型钢翼缘外侧混凝土很快退出工作,型钢翼缘由于得不到混凝土保护出现受压屈曲的情况。综合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发现5个试件均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且轴向压力越大时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发挥得更加充分。有限元分析表明:有限元模型中采用的区域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对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的模拟分析有较好的适用性,利用CRCC-3分析膨胀角、粘性系数、损伤因子对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滞回曲线的影响规律后,提出了槽钢区域约束混凝土柱有限元模型参数的建议值。最后利用这些参数对除CRCC-3之外的试件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试验值与模型值吻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