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的“画家之眼”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c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一同到来的是文化语境的不断丰富和图像增殖现象的不断发生,这就为作为最直接接受器官的“眼睛”及与之相关的视觉文化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研究契机。在西方,关于视看的理论早已有之,关于视看问题的讨论也从未断绝,其重点主要集中于视看对象的审美接受、权力分配以及视看方式等问题上。而由梅洛·庞蒂在其著作《眼与心》中首度提出的“画家之眼”概念则立足于视觉发生机制角度对视知觉进行分析。这不仅是视看发生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由此延伸的视觉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回归“画家之眼”概念。基于“人与世界同根同源”的理念,梅洛·庞蒂以“肉身”作为连接人与世界二者之间的纽带,认为这二者共同进行着“肉身性”的视觉发生行为。这意味着自笛卡尔时期确立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重视知觉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暧昧哲学”。外位于“观者之眼”的另外一个视觉文化面向被开辟出,画家既是在进行“具身的视看”,即与世界作为同一个主体,使用自己的眼睛使视觉活动发生;同时也是在进行“离身的视看”,即画家在世界中,与世界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一同发生着视看行为。在分析“画家之眼”概念的过程中,可发现其与“作家之笔”“画眼”等概念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可将“画家”与“作家”等同为对立于“审美接受者”的“创作者”,其中所涉及的“理想读者”等概念是相通的;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一些叙事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同样也符合这一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把握画作中的叙事性,除直接观察之外,还不应缺少对文化语境的分析考量。针对后一点,以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作品为例,尽管其中多见水平排布的、面孔相似且神色凝滞的人物,但结合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创作背景,便不难通过形式的复刻、神色的凝重等画面中要素解读出与“伤痕文学”有着相似内核的“创作者之眼”。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受色彩、笔触等技巧限制,绘画作品生成过程又明显不同于文章作品。就“画眼”问题而言,尽管其与“画家之眼”仅二字之差,但一方面,前者更倾向于审美接受层面,后者则倾向于发生层面;另一方面,“画家之眼”与“画眼”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因果关系,其成立条件离不开眼光、视角、技巧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哲学思考为进路,可得到作为独立理论形态的“画家之眼”概念理论关键点。第一,双重的视看,即同时发生在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褶皱”之内的视看。它强调主体间性,指向梅洛·庞蒂哲学体系的暧昧特质。第二,视触现象,即虽不及物,但具有粘性的目光。第三,吞食性视看,即指向存在于视觉发生过程中的权力意味。第四,反思性视看,即“眼-身-心“三位一体、彼此联系、相互裹挟的视看。尽管“画家之眼”概念只占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哲学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以“画家之眼”为视觉发生主体时所带来的问题复杂性。本文试图在厘清“画家之眼”相关理论流变及概念界定的问题之余,结合具体作品,通过分析“画家之眼看艺术作品”与“画家之眼看世界”,对其中所出现的“艺术作品完成性问题”和“世界可见性问题”进行解读,重提梅洛·庞蒂“画家之眼”的重要含义。其中,“艺术作品完成性问题”由“艺术作品的完成性探究”、梅洛·庞蒂对塞尚作品中“主动未完成”艺术特质的分析、“深度的完成性”、“意义的完成性”共四部分所构成,其中包含塞尚的完型观、自然观、想象力及儿童画、现代画等问题。“世界可见性问题”由“可见性世界的真伪之辩”、“世界是否可见”、“世界是否被明见”三部分所构成,其中包含含混景观、平等景观、动态景观、视觉弥散、聚焦、视角、意义悖论等问题。最后,本文将分析的视角回归对“画家之眼”概念本身的理论反思。首先,并列提出“画家之眼”与“机械之眼”意义,从概念辨析到其二者分别对应的两种视看效果——“画家现实”与“虚拟现实”,从形态层面上对“画家之眼”进行理论反思,目的在于突出前者的“人化”和后者的“物化”,强调后者对前者的挤占。其次,分析“画家之眼”与“艺术发展”,围绕“深度”线索,从由“触觉体验”引发的“身体意向性”与“画家之眼-模糊美学”两个方面入手,强调“画家之眼”在实现艺术作品深度方面的效果是绝无仅有且不可替代的。最后,明确提出“画家之眼”的理论意义:“抵制景观,艺术回归世界”。首先,聚焦“本体论”问题,将“宽泛的本体论”聚焦至“政治生命本体论”,探讨“回归意义”话题,进行“自然/政治生命”问题的本体论读解。其次,明确提出“画家之眼”意义在于重提主观经验,抵制景观侵蚀,通过复魅使“灵韵”回归。本文试图沿着“‘画家之眼’本义-视觉文化-‘画家之眼’新义”的思考脉络,围绕梅洛·庞蒂的《塞尚的疑惑》《眼与心》《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知觉现象学》四个核心文本及《行为的结构》《符号》《意义与无意义》《电影与新心理学》《间接的语言与沉默的声音》等重点文本,结合塞尚、勒内·马格里特、杰克逊·波洛克等人的绘画作品,通过分析梅洛·庞蒂对于这一概念的解读,把握“画家之眼”在梅洛·庞蒂学术思想及视觉文化领域中的位置,明晰这一概念的内容与意义;此外,立足于当今文化语境,重新介入梅洛·庞蒂视看思想,分析现代技术、话语等要素对于观者主体性的消解与“画家之眼”的不谋而合。“画家之眼”的发生路径不再是“画家—世界”之间的二次反射,而成为发生在“画家—媒介—观者—世界”之间无数次折射等问题。本文在把握理论本义的前提下重构立足于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画家之眼”。
其他文献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最杰出、最富争议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实验性小说无论是题材还是叙述形式都别具一格,个人色彩浓重,是当之无愧的实验派小说家。她的多部作品为她赢得了声名与赞誉,使她在英国小说界备受瞩目,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创办于1889年的剑桥大学老牌杂志《格兰塔》曾将她列入“最优秀的年轻英国作家”[1]之中。《守望灯塔》是温特森的第八部小说,2005年被提名为英联邦作家奖。许多批评
由于良好的超弹性和阻尼特性,橡胶作为减振材料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材料的黏滞损耗以热形式耗散,引起材料自热升温,进而影响材料的动态黏弹特性,这是一种热力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支架是心血管介入术中最重要的医疗器械,其性能决定了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效果。其中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锌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合适的降解速率,作为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锌血管支架仍采用传统不可降解支架的设计,研究适用于可降解锌基血管支架的支架结构至关重要,可以提升可降解锌基血管支架的性能,减少植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增
受主掺杂的Ce O2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氧离子导体陶瓷,在氧传感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提高受主掺杂的Ce O2在低氧分压下的稳定性和低温下的氧离
传统的语言能力量表都是从宏观角度描述学习者/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因此无法细致、精确地评估个体语言能力水平。本研究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诊断评分量表,并对其效度进行验证。首先,基于Shahsavar改进版的Kim的EDD写作清单和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写作分量表,构建了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诊断性评分量表的框架。然后,5位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评分员根据本
目的:中央功能区脑膜瘤周围常伴有许多中央回流静脉,术前应用CT、MRI T_1WI、Flair、MRA、MRV等多种模态的融合,构建中央功能区脑膜瘤与周围静脉的关系,为术中的肿瘤切除以及对静脉的保护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术前行多模态影像融合的中央功能区脑膜瘤患者,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行传统显微切除的17例病例作为
清末民初时期的延边地区,沙俄加紧了对中国领土的掠夺,并通过大力移民政策造成我国东疆危机;与此同时朝鲜国内天灾人祸交错,东亚政局也处于大动荡时期,朝鲜人民生活困苦,而中国东北地区由于人迹罕至,而又与朝鲜相邻,大量朝鲜人逃至中国东北地区;此时的清朝面临着东疆危机和财政困难,不得不实行开禁和实边,在“以汉实边”行不通的情况下,只能实行“以韩实边”。在这种情况下,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一方面
在海洋中低频声波能够远距离传播。水下潜航器是我国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辐射噪声的低频线谱对潜航器在海洋中的隐蔽性及生命力具有重要影响。辐射声功率是水下潜航器的重
由于各种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应用的爆发式增长和崛起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移动通信的高度依赖,无线数据流量正在急剧增加并保持这种趋势。超密集网络(Ultra-Dense Network,UDN)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The 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的关键技术之一被视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如此大规模的基站部署引发了若干切换管理问题,包
土槽试验台可以模拟田间土壤坚实度和含水率等土壤性状,并且可有效控制被测部件的牵引速度、入土深度以及转速等,可较为准确的测试农机具在行走中所受的拉力、扭矩、变形等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