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一同到来的是文化语境的不断丰富和图像增殖现象的不断发生,这就为作为最直接接受器官的“眼睛”及与之相关的视觉文化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研究契机。在西方,关于视看的理论早已有之,关于视看问题的讨论也从未断绝,其重点主要集中于视看对象的审美接受、权力分配以及视看方式等问题上。而由梅洛·庞蒂在其著作《眼与心》中首度提出的“画家之眼”概念则立足于视觉发生机制角度对视知觉进行分析。这不仅是视看发生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由此延伸的视觉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成果。回归“画家之眼”概念。基于“人与世界同根同源”的理念,梅洛·庞蒂以“肉身”作为连接人与世界二者之间的纽带,认为这二者共同进行着“肉身性”的视觉发生行为。这意味着自笛卡尔时期确立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重视知觉经验和感性认识的“暧昧哲学”。外位于“观者之眼”的另外一个视觉文化面向被开辟出,画家既是在进行“具身的视看”,即与世界作为同一个主体,使用自己的眼睛使视觉活动发生;同时也是在进行“离身的视看”,即画家在世界中,与世界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一同发生着视看行为。在分析“画家之眼”概念的过程中,可发现其与“作家之笔”“画眼”等概念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可将“画家”与“作家”等同为对立于“审美接受者”的“创作者”,其中所涉及的“理想读者”等概念是相通的;从叙事学角度来看,一些叙事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同样也符合这一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把握画作中的叙事性,除直接观察之外,还不应缺少对文化语境的分析考量。针对后一点,以张晓刚《大家庭》系列作品为例,尽管其中多见水平排布的、面孔相似且神色凝滞的人物,但结合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创作背景,便不难通过形式的复刻、神色的凝重等画面中要素解读出与“伤痕文学”有着相似内核的“创作者之眼”。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受色彩、笔触等技巧限制,绘画作品生成过程又明显不同于文章作品。就“画眼”问题而言,尽管其与“画家之眼”仅二字之差,但一方面,前者更倾向于审美接受层面,后者则倾向于发生层面;另一方面,“画家之眼”与“画眼”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因果关系,其成立条件离不开眼光、视角、技巧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哲学思考为进路,可得到作为独立理论形态的“画家之眼”概念理论关键点。第一,双重的视看,即同时发生在人与世界、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褶皱”之内的视看。它强调主体间性,指向梅洛·庞蒂哲学体系的暧昧特质。第二,视触现象,即虽不及物,但具有粘性的目光。第三,吞食性视看,即指向存在于视觉发生过程中的权力意味。第四,反思性视看,即“眼-身-心“三位一体、彼此联系、相互裹挟的视看。尽管“画家之眼”概念只占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哲学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以“画家之眼”为视觉发生主体时所带来的问题复杂性。本文试图在厘清“画家之眼”相关理论流变及概念界定的问题之余,结合具体作品,通过分析“画家之眼看艺术作品”与“画家之眼看世界”,对其中所出现的“艺术作品完成性问题”和“世界可见性问题”进行解读,重提梅洛·庞蒂“画家之眼”的重要含义。其中,“艺术作品完成性问题”由“艺术作品的完成性探究”、梅洛·庞蒂对塞尚作品中“主动未完成”艺术特质的分析、“深度的完成性”、“意义的完成性”共四部分所构成,其中包含塞尚的完型观、自然观、想象力及儿童画、现代画等问题。“世界可见性问题”由“可见性世界的真伪之辩”、“世界是否可见”、“世界是否被明见”三部分所构成,其中包含含混景观、平等景观、动态景观、视觉弥散、聚焦、视角、意义悖论等问题。最后,本文将分析的视角回归对“画家之眼”概念本身的理论反思。首先,并列提出“画家之眼”与“机械之眼”意义,从概念辨析到其二者分别对应的两种视看效果——“画家现实”与“虚拟现实”,从形态层面上对“画家之眼”进行理论反思,目的在于突出前者的“人化”和后者的“物化”,强调后者对前者的挤占。其次,分析“画家之眼”与“艺术发展”,围绕“深度”线索,从由“触觉体验”引发的“身体意向性”与“画家之眼-模糊美学”两个方面入手,强调“画家之眼”在实现艺术作品深度方面的效果是绝无仅有且不可替代的。最后,明确提出“画家之眼”的理论意义:“抵制景观,艺术回归世界”。首先,聚焦“本体论”问题,将“宽泛的本体论”聚焦至“政治生命本体论”,探讨“回归意义”话题,进行“自然/政治生命”问题的本体论读解。其次,明确提出“画家之眼”意义在于重提主观经验,抵制景观侵蚀,通过复魅使“灵韵”回归。本文试图沿着“‘画家之眼’本义-视觉文化-‘画家之眼’新义”的思考脉络,围绕梅洛·庞蒂的《塞尚的疑惑》《眼与心》《可见的与不可见的》《知觉现象学》四个核心文本及《行为的结构》《符号》《意义与无意义》《电影与新心理学》《间接的语言与沉默的声音》等重点文本,结合塞尚、勒内·马格里特、杰克逊·波洛克等人的绘画作品,通过分析梅洛·庞蒂对于这一概念的解读,把握“画家之眼”在梅洛·庞蒂学术思想及视觉文化领域中的位置,明晰这一概念的内容与意义;此外,立足于当今文化语境,重新介入梅洛·庞蒂视看思想,分析现代技术、话语等要素对于观者主体性的消解与“画家之眼”的不谋而合。“画家之眼”的发生路径不再是“画家—世界”之间的二次反射,而成为发生在“画家—媒介—观者—世界”之间无数次折射等问题。本文在把握理论本义的前提下重构立足于视觉文化背景下的“画家之眼”。